丹青之約——郭明馥個展慧和天語藝術空間開幕

時間:2017-09-02 21:54:33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2017年9月2日下午3時,由策展人王青雲策劃、慧和天語藝術空間主辦的“丹青之約——郭明馥個展”在北京慧和天語藝術空間開幕。丹青之約,語出宋徽宗的題畫詩句“已有丹青約,韆鞦指白頭”。丹青原是古人對繪畫的一個詩意的稱謂,在郭明馥的作品中則有特殊的意義,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郭明馥選取硃砂和花青這兩種色彩單獨運用,以色代墨,既展現了色之韻味,又充分融入了筆墨的淋漓之意。本次展出乙太湖石為主題的49幅作品,展覽將持續到9月28日。

出席此次開幕的嘉賓有北京慧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翠萍女士、策展人王青雲先生、藝術評論家、解放軍報主任呂國英先生、榮寶齋線上李德良先生、收藏雜誌編輯室主任王金坪女士、收藏家劉平先生、收藏家張琨先生等。

北京慧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翠萍女士在發言時提到,本次展覽是慧和天語藝術空間自2016年開館以來別開生面的新嘗試,所展作品均是郭明馥藝術風格轉型後的第一次亮相,這對於慧和天語藝術空間和藝術家都是一次特別的經歷。通過郭明馥的作品大家不難看出,藝術家在創作和展覽空間佈置上,融入了對藝術的深入思考與無限追求,而這種追求,正是當前中國社會所急需的精神食糧。慧和天語藝術空間作為藝術世界中的一員,也將秉持著“藝術喚醒生命的覺醒,讓人們快樂幸福地生活”的使命,搭建藝術家與百姓之間的橋梁。

策展人王青雲認為,在中西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中國藝術家必須要在中西兩種語言、兩種坐標係中發展、創作,必須要用最大的力氣和最大的勇氣去耐住寂寞、保持恒心。郭明馥此次展出的作品,不同於他以往錯彩鏤金的工筆重彩、初發芙蓉的文人戲墨和奔放豪邁的潑墨彩繪風格,其對於硃砂和花青的運用讓人耳目一新。這種新風格在視覺語言上做減法,卻保留了作品更大的理解與闡釋空間。

藝術家郭明馥在致辭時表示,此次創作的靈感來源於自己近幾年對於儒釋道的學習,也是一次向歷代大師的致敬。展覽名稱“丹青之約”源於宋徽宗的詩詞“已有丹青約,韆鞦指白頭”。宋徽宗創造了中國美術的最高峰,對於太湖石的提倡和米芾“瘦、漏、透、皺”審美理想的發展均有重要影響。而這也恰好與本次展覽的題材、風格和思想所契合。繪畫于郭明馥而言,是終生的伴侶,他將在藝術之路上繼續修行、探索,未來還會有更多系列的新作陸續呈現。

藝術評論家、解放軍報主任呂國英先生認為,郭明馥此次展覽的作品雖尺幅不大,卻很有韻味,能讓不同的人有不同層次的審美體驗。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郭明馥的作品可謂是“靈者樂境”,實在難能可貴。作為畫家的老友,收藏家劉平先生對藝術家後續的創作也表示充滿期待。

在本次展覽的作品中,郭明馥選取硃砂和花青這兩種色彩單獨運用。硃砂,在古代曾為道士煉丹之用。是一味鎮定驅邪的妙藥。花青,是最不可或缺的中國畫顏料,從元代開始,青花瓷的色彩産生了世人皆知的審美經驗。對於這兩種色的運用,畫家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性觀念。正所謂“大美無言,大音稀聲”,這種獨特的色彩,既含著畫家對於東方藝術哲學的思考,亦展現出他近年來對佛教和老莊之道的感悟,是其自身對於“純粹與永恒”的絕對體驗。

傳統繪畫的元素,都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一花一石,在文人墨客眼中都有超越實相的理念。郭明馥在探索中意識到執著于題材外相,容易産生滯礙于物的問題,糾結于物象和技巧無非是“由器入道”的障礙。“無物于物,故能齊于物。無礙于智,故能運于智。”古人的智慧在於把擬人化的精神賦予,花木竹石,行雲流水。並且形成了既有具象之美又富抽象之美的標致。以有形通無形,從有限跨越無限,創造出“境生於象外”的審美意境。郭明馥近期的作品就是在探求從對世相的抽離,尋求與天地自然最樸素精神的相應。

以其創作的《冠雲峰》為例,作品取材于蘇州園林的太湖石,在造型上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瘦,皺,透,漏”的審美趣味。其石歷經千萬年的洗禮,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已超脫簡單的物象,衍生出“天、地、人”的三才之道與“道法自然”的東方美學精神。在技法上,畫家摒棄傳統的樹石皴法,轉而另辟蹊徑,將自己近年來對於老莊哲學的領悟融之其中,展現出太湖石的光影變化與精神氣質。

畫家在寄語中如是説道:“芥子納須彌”,無限就在有限之中。無邊世界的妙義就從“一念”顯現,宇宙不是純然外在的時空,而是人心靈所構造的世界,就在一丘一壑、一花一草中。道不在同,佛不在求,只要回歸自心,青山自青山,白雲自白雲,一切都自在顯現,當下圓成的生命,才是至高的圓滿之境。丹青相伴一生,是畫家最快樂的。對宋元審美的體會,也是郭明馥探索“質延古意,文情今變”的契合。

慧和天語藝術空間由北京慧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于2016年投資創建,作為慧語的線下體驗部分,展出優秀的當代藝術品及藝術衍生品,並定期舉辦藝術沙龍、講座和培訓活動等,在藝術家和大眾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慧和天語藝術空間自創建以來,已先後舉辦多場大型作品展,多場著名藝術家、經濟學家等專家學者主講的公益性講座及學術交流活動,在社會上具有良好的影響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