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峰完全不像人們想像中的藝術家的樣子。他更像一個憨厚的農民,臉上永遠是和善的微笑。可是你要是看到日本頂級藝術攝影家筱山紀信為他拍攝的肖像照,你就會從那個笑容中讀到中國的鄉土文化、傳統哲學與東方藝術打通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智慧。他的作品在日本有很高的公認度,曾兩次登上日本郵票,他也和日本多位頂級藝術家有過深入對話和合作。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週年,我們特別策劃推出本文,通過王傳峰在日本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了解他運用藝術手段為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相互理解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作者:王眾一
中國山水的啟蒙與東瀛藝術的啟發
“人人都説沂蒙好,沂蒙山上好風光”。王傳峰是從山東省沂蒙山區走出來的孩子。那裏也是“書聖”王羲之的故鄉。1967年出生的他,一提到家鄉,便會和人説起他兒時對家鄉青山綠水的記憶。“就是那樣秀美的山水孕育出我淳樸善良、熱情的性格,也讓我對繪畫、對藝術有了一些懵懂的認知。”
20世紀90年代,王傳峰來到號稱“人間天堂”的杭州,求學于坐落在西子湖畔的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地處江南,是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山東的鄉土文化和江南的文人風骨在這裡匯合了。杭州這座城市給他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啟蒙。在這座藝術殿堂裏學習的水墨畫花鳥專業知識與技能,為他的藝術生命打下了最為堅實的基礎。在杭州求學這幾年,王傳峰深深愛上了這座細儂軟語的城市,他的畫作裏也因之充滿了煙雨江南的水墨風情。王傳峰總説,就精神意義而言,杭州是他的第二故鄉。
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的時候,王傳峰正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最好時期。當時的教育提倡“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這讓王傳峰並沒有僅僅盯在傳統水墨畫的學習上。他經常來到學校圖書館裏翻閱書籍資料,接觸到日本繪畫大師東山魁夷、平山鬱夫、加山又造、高山辰雄等人的作品集。色彩對比強烈、濃郁的東瀛繪畫風格深深地吸引了已經打下紮實中國水墨畫基礎的王傳峰。經過一番思考,在畢業之際王傳峰毅然決定去日本留學。
與藝術家曾梵志(左)、蔡國強(中)合影
1992年5月,王傳峰隻身來到日本學藝。剛來日本的時候,他每天看展覽,查資料、看畫冊,瘋狂地汲取著藝術的營養。在日本舉辦他的首個畫展時,他借助勤工儉學送報紙的機會,偷偷地把畫展邀請函夾在當天的報紙中送出去。畫展大獲成功,參展的30多幅作品都被人買走了。
隨著歲月的沉澱,王傳峰在繼承中國傳統繪畫技藝的基礎上,結合日本琳派藝術特點,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色彩的變幻加上紙張的運用造成獨特的視覺衝擊。
《魚群》 1994年 65×68cm
《花和魚》 1997年 38.2×26cm
他的作畫程式是,先在和紙上用水墨線條打底,勾畫出大致輪廓;再用大量的金色噴灑,使得畫面呈現出在柔和的線條中潛藏著欲言又止的禪機,在濃淡交錯的顏色和諧中包含著多樣變化。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和紙就這樣通過王傳峰的藝術創作,在現代藝術領域呈現出新的魅力。
因畫魚而成功,用魚畫為友好搭橋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4年,王傳峰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東京國立博物館建館100多年以來第一次為在世的藝術家舉辦畫展,對於王傳峰而言,這次畫展是他藝術生命中一張重要的成績單。
事實上,他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業內的公認與高度評價。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時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説,“王傳峰的繪畫世界主題是魚和水。他把魚作為藝術創作對象,二十餘年鍥而不捨,執著追求,足以可見他始終堅持關於生命本源的思考。他的作品中寄寓著深刻的哲理。”
《櫻花和魚》 2000年 38×18.5cm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這樣評價道:“他的魚傳遞出某種資訊,仿佛是從記憶的碎片中游出來,是關於魚的文化意趣之中游出來的,帶著化石般的紋鱗,甚至帶著漢字的紋身。這種魚還讓人想到事物的永恒和人心的祈願。”
日本繪畫大師東山魁夷的評價則是,“這些畫除了體現出對美術有著深厚的研究,在傳統繪畫技藝上也有著深厚基礎,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是具有魅力的,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新嘗試。”
《丹魚映水》 2006年 68×68cm
日本繪畫大師平山鬱夫和王傳峰曾聯袂創作。他這樣評價王傳峰的作品:“比照魚和水的關係,表達了美麗自然和藝術的關係以及人們的情感;同時也表現了祈禱中日兩國永遠友好、和平的願望。”
平山鬱夫題寫王傳峰美術館館名
王傳峰還先後三次將他的個人畫展帶到德國,德國美術評論家評價他的作品是“光影變幻間的藝術”。
藝術上取得巨大成功之後,王傳峰全力投入中日兩國的文化藝術交流。
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週年,兩國分別在本國舉行“日本年”、“中國年”的紀念活動。日本的郵政省為了發行紀念這一歷史事件的郵票,特別向全日本徵集繪畫作品。中川美術館推薦了鄧林的作品《紫藤花》。而郵政省通過日本著名政治評論家三宅久之找到王傳峰,請他畫了一幅《源遠流長》的作品用做郵票。相傳,500年前金魚從中國傳到日本,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廣為喜愛。王傳峰的這幅作品運用了象徵手法,畫了兩條金魚暢遊在櫻花盛開的河流中。畫面中的30朵櫻花,暗喻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週年。為慶祝紀念郵票成功發行,時任中國駐日本大使武大偉還特地在使館舉行了慶祝酒會活動。
2002年,王傳峰的作品與中國畫畫家鄧林的作品雙雙入選中日邦交正常化30週年紀念郵票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30週年雙喜臨門。這一次日本郵政省希望王傳峰和他推薦的日本的繪畫大師聯袂創作。王傳峰馬上想到初來日本時曾經給予自己指點的日本畫大師平山鬱夫,老先生也欣然應允。這套郵票選用了王傳峰“魚水情•春夏秋冬”四幅作品。魚和水、春夏秋冬四季、以及紅梅、睡蓮、紅葉、水仙四種花卉,表達了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也表達了期盼中日兩國世代友好下去的願望。
2008年,王傳峰與平山鬱夫聯袂為中日和平友好條約30週年紀念郵票創作
一個中國畫家,其作品兩次出現在日本的有關兩國關係的紀念郵票上,這在郵票製作史上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兩次郵票繪畫的主角都是在水中游弋的魚,充分體現了他的作品的深遠寓意以及在日本的認知度。
2010年,王傳峰的作品由時任中日友好協會會長宋健作為禮品贈送給日本天皇明仁。因為王傳峰的傑出貢獻,2011年他被中日友好協會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稱號。
魚與竹:東方哲學的體現者
談到對魚的執著,王傳峰説,受傳統文化熏陶,自幼“魚”在他的心目中就是美滿、吉利的象徵。他記得在日本的熱海Moa美術館曾經仔細觀摩過的尾形光琳所作的《紅白梅圖屏風》。遠觀形似中國太極圖案,細觀其中有涓涓細流,有梅花隕落。太極圖案一黑一白、一陰一陽,極似兩條魚環繞其中。這給他帶來了以魚為題的創作靈感。從此王傳峰畫魚畫了20多個年頭,魚也仿佛成了他繪畫藝術的標誌。
尾形光琳所作的《紅白梅圖屏風》
《莊子•秋水篇》裏有一段古代思想家莊子與惠子討論“魚之樂”的故事。這位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順從天道,摒棄“人為”,追求自由,遵從自然。王傳峰的繪畫藝術理念正來自於這種傳統的哲學思想。他將自己的繪畫藝術比喻成魚和水的世界。他説,“中國是根,身在日本,中日兩國間的友好關係是我賴以生存的海洋,我就是那條為中日兩國文化交流遊走的‘魚’。”
311東日本大地震,毀壞了王傳峰收藏多年的陶器,家裏的兩隻竹筐卻完好無損。他一下子悟到了竹子的強大生命力。
建築大師隈研吾先生和王傳峰是要好的朋友。他曾告訴王傳峰,“追求極簡的建築風格,是用最簡單的線條、最自然的材料營造極簡的氛圍。就像小時候在紙盒裏面只用沙子和小石頭就能做出一個小花園一樣。”
與筱山紀信(左)、隈研吾(右)合影
受地震的刺激和隈研吾的啟發,王傳峰開始了一個新的嘗試——在古老的竹筐裏插花,寓意“古今同在”,他認為這裡面蘊含著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的結合。古老的竹筐呈現充滿生命的鮮花,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象徵著生命的延續。
眾所週知,裝置藝術和平面藝術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又有著區別,甚至還有衝突。但無論從藝術創作、表達方式以及最後呈現出的觀感,都有著神奇的相似之處。裝置藝術正視現實需求,傳統繪畫是藝術的傳承、精神的回顧。在有序多元立體的文化結構下來看,二者是社會精神文化發展的産物,應當共存並和諧發展。而王傳峰就嘗試了突破二者界線的跨界嘗試。他認為“裝置藝術和傳統繪畫藝術都有著各自的範圍和邊界,對其中任何一個觀點的闡述都是無力而蒼白的。除了界定二者的範圍,更加要有一個融合的中間地帶。”
系列裝置作品《余香》:竹與松的對話(攝影:筱山紀信)
在和日本人像拍攝大師筱山紀信閒聊中,王傳峰不經意地透露最近在玩跨界,研究老竹筐,練習插花藝術。筱山紀信看了他的作品,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王傳峰問他可否也做一次跨界混搭,不拍人像拍靜物,來幫他拍這組竹筐插花。筱山紀信馬上答道:這麼有意思的事情,我怎麼能拒絕呢!
就這樣,王傳峰和筱山紀信的合作作品,透過光和影的組合,將竹材與鮮花混搭的插花,用完美的東方哲學意境呈現了出來。
系列裝置作品《余香》:春夏秋冬。作品均在隈研吾設計的建築前拍攝,結合了古老的竹筐和王傳峰的插花作品。這也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攝影:筱山紀信)
東方哲學強調仁山智水。王傳峰的藝術生涯中堅持兩樣題材:山上的竹和水中的魚。他的這兩大發現觸及了東方哲學觀的本質。竹子長在山上,魚兒生活在水裏。山竹情、魚水情實際上匯成了畫家對仁山智水的想像。希望這也象徵了王傳峰的藝術生命充滿樂趣,綿延不絕。畢竟古人有雲:“仁者愛山,智者愛水,仁者壽,智者樂”……
藝術家簡介
王傳峰
1967年生於山東省。1988年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花鳥畫專業學習。1992年赴日,2004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個人畫展。出版畫集《王傳峰畫魚水情》(人民美術出版社)、作品集《餘香——王傳峰插花藝術》(講談社)。2011年被中日友好協會授予“中日友好使者”稱號。
(肖像攝影:筱山紀信)
作者:王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