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工筆張見《見微集》、高茜《花箋記》亮相中國美術館

時間:2017-08-14 15:32:46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等觀看展覽

8月12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當代工筆畫家張見《見微集》、高茜《花箋記》展覽在中國美術館4號廳開幕。《見微集》是藝術家張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至2017年20年來創作生涯的首次全面性回顧,《花箋記》展出了藝術家高茜近10年創作的15組30余件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張見是中國當代水墨陣營中新工筆領域的領軍人物,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副院長。此次展覽名為《見微集》,取義“見微知著”——通過仔細的觀察能夠從細小的事物中反映出其中蘊含的真理。展覽作品體現出張見一直在不斷思考和變化。從不迷戀一時的成功,而不斷的邁向新的成功。展覽既是張見個人繪畫風格的探索史,也可視為新工筆繪畫的發展縮影。

張見作品《失焦》系列

張見陪同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譚平觀看展覽

藝術家張見一直堅信越深入的了解傳統,就會越發覺得在當代可做的事情會更多,近幾年的課題便是在尋找工筆畫這一傳統藝術母體自身發展的原動力。我們也很驚喜的看到了2017年新創作的《疊》系列作品,從《桃色》、《桃花源》、《藏春冊》、《山桃紅》一路走來,逐漸提純。“因由審視差異,張見的新作“疊”系列至少顯現出兩種意味。近觀,線條的往復自有邏輯,女體細節于遮蔽中的顯露精妙而狡黠;層疊的物象遠觀時被透視法則澆築,觀者與女體的看與被看關係被悄然鎖定、不容更改:在這場視覺誘導之中,藝術家借給觀者他的目光,眾人的“遊目”被喚起,屢歷週旋、探秘的錯覺。一貫的“迷藏”與明確的“去敘事化”顯現出與以往創作同條共貫的關聯,運思及語言更為純粹、精煉。絲綢分明是他的魔法布,編織出隱于其內的物象,可以是女體細節,同樣也可以是宇宙萬物或者不存在之物。在魔法布被揭開之前,其遮蔽之物永遠只是一個無限接近真實的假想。一段有效的隔離,藝術家張見多元文化內化後的美學——闃寂之‘隱’。”

觀眾觀看張見《藏春冊》

張見陪同嘉賓觀看展覽

張見在每一個系列中不斷地進行調整,在不同程度之間徘徊,他從文本到狀態、從古典到當代、從圖式到語言,通過在不同範疇內的實驗,獲得不斷前進的動力,而其美學追求卻是一致的,不斷秉承著“中庸、迂迴、超自然和性高遠”這些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品質,其藝術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更加虛幻和博大。

藝術通感是高茜在工筆繪畫實驗中努力研究的方向。作家盧梭和畫家盧梭對於植物都有獨到的理解。他們認為植物研究不應該是標本化的,而主要是觀察方法。“以醫學入植物學的研缽是對自然的偏見,是對美的無視。”所以從圖像來傳達氣味應該成為繪畫一種可能性的,如何運用圖像産生味覺的感知和氣味如何傳達圖像意味將是一種新的嘗試。在面對圖像的同時也能感知氣味,這是一種感官的挪移。高茜正是希望觀者通過“呼吸一件作品”來實現圖像傳達的多種可能性。 

觀眾觀看高茜《花箋記

觀眾觀看高茜《花箋記》

《花箋記》,原是明末清初流傳在廣東一帶的木魚歌唱本,曾經影響了歌德的詩歌創作。它以優美詞句講述了才子佳人悲歡離合故事。“眼前多少離人恨,對花長嘆淚偷漣……花貌好,是木樨,廣寒曾帶一枝歸”《花箋記》中描繪的古時男女情愛,往往借花起意,聞香賦興,憑依各種花姿芬芳,于窗前閨內傾訴相思,花之香氣,與魂魄相連。而于高茜,則是沉湎于花香和情感的微妙緊密關聯,她用筆尖的描繪,給花寫了封美妙的信件。工筆的細膩輕柔,花與蝶,交尾昆蟲的片斷畫面,宛若《花箋記》中少年男女反覆相思、牽腸挂肚的戀愛曲折。在高茜給“花的信件”中,我們看到她們之間彼此這種單向的單純的關係,就好像不經意的交談,話題微不足道卻撩動心弦,在每一個倉促的人生中都閃過一個動人的契合點。

觀眾觀看高茜《花箋記》

高茜陪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研究院院長何家英觀看展覽

展覽持續至8月20日。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