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展主視覺
7月7日,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的“見所未見:義大利輝煌藝術主題影展”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春、瀋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杭州10個城市同時開映。在隨後的三周內,《教廷博物館3D》、《佛羅倫薩與烏菲茲美術館3D》、《斯卡拉歌劇院:奇跡之殿》、《羅馬四大聖殿》和《達芬奇:米蘭的天才》五部唯美紀錄片將為觀眾打開義大利藝術殿堂。
藝術紀錄片的新突破——《佛羅倫薩和烏菲茲美術館3D》
《佛羅倫斯與烏菲茲美術館3D》是藝術紀錄片的新突破,在影片中帶領觀眾以嶄新角度欣賞遊覽這個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走訪布蘭卡奇禮拜堂、巴傑羅美術館、美第奇宮、百花聖母大教堂、烏菲茲美術館等,展開一場超感官立體旅程。
洛倫佐·美第奇由西蒙·米瑞爾斯飾演
影片以洛倫佐·美第奇為第一視角,由西蒙·米瑞爾斯飾演。洛倫佐帶領我們遊覽“他的”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文明的搖籃,將自己對弟弟朱利亞諾遇刺身亡的悲傷,對摯愛愛而不得的痛苦,對佛羅倫薩的統治,對藝術的熱愛與佛羅倫薩整個城市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再穿插以多位美術館館長對於藝術作品的重新解讀,讓觀者體會到了一場全方位的視聽盛宴。
百花聖母大教堂
韋羲介紹了烏菲茲美術館並談到了自己對於佛羅倫薩的喜愛:“烏菲茲是全世界第一個美術館,它一開始是美第奇家族辦公的地方,大家都知道這個家族用了幾代人的時間收集了那麼多好的東西,最後變成一個美術館,不像我們現在新蓋了一個美術館再來收東西。
觀影對談
影片劇照
再説到我為什麼那麼喜歡佛羅倫薩,徐志摩翻譯過一個很美麗的名字叫翡冷翠,我少年的時候就很嚮往,但是我一直沒去過,到了後來我才知道佛羅倫薩是“開發的城市”的意思。我喜歡很多大師,很多畫都是佛羅倫薩人,或者是在佛羅倫薩創作的,像喬托、馬薩喬、安吉利戈都是這個地區的人,像達芬奇、波提切利、米開朗琪羅,都是佛羅倫薩或者附近的人。文藝復興所謂的三傑裏的拉斐爾是一個另外地方的人,可是他的老師是在佛羅倫薩學的畫,跟達芬奇是同學,所以好多都是佛羅倫薩人。”
達芬奇的《三博士來拜》修復中
影片中有27幅藝術作品以平面轉立體的方式在電影中呈現,其中包括已修復的達芬奇名畫《三博士來拜》,此作品自2011年起已不再對外展出,還有卡拉瓦喬的《美杜莎》、波提切利的《春》和《維納斯的誕生》、米開朗基羅唯一一幅木板油畫《圓形畫》、雕塑《大衛》等。
米開朗基羅唯一一幅木板油畫《圓形畫》
卡拉瓦喬的《美杜莎》局部
3D電影—— 全新的藝術作品觀看方式
本次影展所選影片均利用世界前沿的“實況影院”技術攝製而成,觀眾不但可以近距離欣賞那些光輝燦爛的藝術傑作,還可以充分了解這些聖殿養成的歷史。其中2部3D影片更讓觀眾“觸摸”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巨匠的經典藝術品,使觀眾恍如“佇立”于雕塑之前、“飄浮”于畫作之間,4K、360°攝製的高清影像更令藝術品上的每一個細節都盡收眼底。
拍攝現場
在觀影后的對談中,陳丹青提到,在19世紀前,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識分子而且是上層社會的人才能有榮觀看偉大的藝術或者收藏,老百姓幾乎看不到的。進入20世紀以後,尤其是今天這個時代的人,我們有三種途徑看到這些偉大的藝術:一個當然就是畫冊;還有一個是電影,或者網路,甚至是手機,我們現在都能看到這些畫;第三個途徑就是買一張票到義大利去。所以我們很幸福,有好幾種途徑能夠觀賞藝術。
影片劇照
等到我快40歲的時候,才進到義大利看到這些原作,我很久反應不過來,我在兩種印象中掙扎,看過很多之後,才慢慢忘記我早先看到的印刷品。但是我想大多數人不是現在才看到,諸位是70後、80後,你們很早就看過彩色精印圖片上的達芬奇。但是現在多了一件事情,有電視、電影、網路,而且有3D,沒有去過義大利的人,仍然是在複製品的經驗裏接觸這些大師的藝術,目前為止最高級的就是3D。”
波提切利 《維納斯的誕生》
拍攝米開朗基羅雕塑《大衛》中
韋羲在觀看後説道:“我看的時候,第一個經驗就是‘不是畫’,對我來説所有的畫都是資訊,我之前看畫冊也是一個資訊,現在看這個影片也是一個資訊。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我在看一個大片,有點像是90年代美國大片剛來的時候那種興奮。另外一個體驗就是,我從來沒有見過像《維納斯的誕生》這幅畫放到那麼大,那種震撼還是非常厲害的。而且像《大衛》我也很熟,但是我沒想到他比我想像的要漂亮得多,以前覺得他是很美的,裏邊解説詞説他是一個很威嚴很驕傲的男性,可是我還是沒想到這麼漂亮。可能電影有好多角度我們平時看不到,它會飛,我覺得我在飛來飛去地看,可能看原作的人也不一定能飛來飛去。”
喬托 《聖母子》
也有現場觀眾質疑電影對藝術作品的3D化,陳丹青回應道:“喬托為什麼偉大?他是在14世紀的時候把從前的《聖經》表述變成當時的3D,所謂透視法就是3D,只是在一個平面上造成一個假像的3D,或者説3D的假像。透視法剛出現的時候,很多看慣2D畫的人很不習慣。就像第一部電影放的時候,火車開進站,很多人嚇破膽子,人的視覺是慢慢培養起來的,在新科技出現之前人是會慌的,你可能目前是在這個過程裏面。
波提切利 《春》
還有一部分歐美的哲學家已經開始零零星星發表一種意見,就説今天的電影,今天的網路,今天過分繁榮的出版業,正在讓人類體會藝術的經驗越來越平面化和快速化。用最調動生命的經驗去感受藝術、進入藝術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因為媒體太發達了,媒體花招太多了,將來可能10D都會出現,它已經把你全部的感受弄好了,就只是交給你吞下去就行了。從種菜到洗菜到燒菜嘗菜的過程全部都沒有了,做地好吃得要命,然後就塞你嘴裏,味道就噴出來,咽下去就沒了,人類的消化過程越來越快。
我們現在生活中的越來越多的經驗真的會被虛擬取代,而且感受也不會太差,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以後我們的子孫生活裏可能沒有多少真實經驗,這些創作可能都是虛擬的。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會比我們想像快得多,覆蓋我們所有人的生命。我其實正在參與這種快餐化的經驗,我蠻矛盾的。”
拍攝《大衛》中
我不太喜歡盛期的東西,我覺得月亮慢慢圓起來的是最美的。
在主持人問及陳丹青喜歡文藝復興哪個時期的作品時,他説道:我還是喜歡早期。我回應一下剛才韋羲説的,你説你看了《大衛》還是覺得震撼,我覺得這個電影裏面我不太喜歡的地方就是《大衛》。我必須強調我們在看電影,沒有在看文藝復興,也沒有在看義大利,更沒有看米開朗基羅,我們真的是在看一部大片。因為它運用了很多手法,這些手法在過去的電影裏也沒有的。有一個人在那講藝術的片子,歐洲差不多從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做,做的最早的是BBC,紐約、法國都有,就是普及藝術,讓藝術家走進美術館做講解,我做《局部》也是步這些人的後塵,向所謂大眾和普通人談藝術。出現3D以後,這樣的呈現方式更加令人眼花繚亂,很簡單的原因就是它的機位一直在動,我們人走到佛羅倫薩任何一個雕塑面前,都是站在那裏看這幅畫,但機器是一直在轉的,變成讓你暈眩的畫面,再加上音樂和煽情的臺詞,所以大家真的是在看大片。
自然光下的《大衛》
我為什麼不滿意《大衛》呢,他把《大衛》放在黑暗當中,光從旁邊照下來,玩戲劇性,當然也好看,但那是電影的好看。你如果去看《大衛》的原作,它沐浴在天光下面,而且是非常清晰的、淡淡的光,它的材質又是白的大理石,絕對不是黑暗的,所以這是一個燈光和攝影的效果,它損失了《大衛》的大理石材質和五米高的高度。而且我很遺憾沒有拍它的屁股,因為我從小看的就是正面,我永遠想知道他的反面是什麼樣子。所以我1989年第一次進入這個廳,第一次就跑到後面看這個巨大的屁股,也沒有特別驚訝,而且從這裡看,還是沒有希臘人雕的好,我至少看過五百個希臘人雕的屁股,而且是男人的屁股,實在太好看了,我從來沒想到屁股這麼好看,還有小肚子什麼的。
陳丹青在現場
我現在對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非常不感興趣,他們毫無疑問是偉大的,因為他們被過度談論了。我對文藝復興之前的畫家越來越喜歡,甚至可能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偉大的作品實在太多了,美術史選不過來。你到義大利任何一個小村子去,會看到一個教堂,已經很破爛了,但在墻上會看到殘留的壁畫,太好看了,大家只有自己去才能看到,大片裏面不會透露這些訊息的。當然,我這樣説不太公平。我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書本的美術史,美術史是非常勢利的,不要相信美術史家告訴你們的美術史,偉大的作品遠遠多於我們所知道的。只有一個辦法,自己去看,我手機裏藏滿了這樣的照片。我在講《局部》的時候選的都不是那麼重要的畫家,甚至大家不太知道的畫家,我想讓大家知道,真是百花齊放,還有很多畫我們沒有看到,很多味道我們都沒嘗過。而且我不太喜歡盛期的東西,我覺得月亮慢慢圓起來的是最美的。
《維納斯的誕生》拍攝中
寫實主義實際上滅掉了很多美,我更喜歡一幅充滿錯誤的畫。
在被問到喜歡哪一件作品的時候,陳丹青回答:我更喜歡《維納斯的誕生》,這其實是一幅充滿錯誤的畫,文藝復興時期的人還不會像後來那樣準確地畫一個人體,它完全是理想化的,你看這個肩膀的線一路下來,你難找到一個女人的肩膀是這樣的,還有大腿,後面的海岸種種。寫實主義起來以後,繪畫有一種美就消失了,這種美我相信在波提切利那是最飽滿的。我第一次到義大利,在米蘭機場看到一個清潔工,男的,30多歲,穿個拖鞋在拖地,心裏就想波提切利、波提切利,他的腿和手指都是又長又細,臉色慘白,波提切利抓住這種,你真的去核對其實是不準的,19世紀的畫家都比他畫的好,他全是錯的。後來只有一個人做到了,安格爾,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變形畫家,他想追上拉斐爾,在安格爾那尾椎和脖子都長到扭曲的程度,他覺得那樣才美。我是畫寫實的,但我其實經常貶低寫實主義。寫實主義實際上滅掉了很多美,尤其是學院寫實主義,就從此有一種美再也沒有了,所以後來的像畢加索、馬蒂斯,還有更後來的後現代畫家們,都在試圖找回被寫實主義滅掉的那種美,再回到文藝復興和希臘人的時代,對形體做更主觀的解讀。
拍攝現場
拍攝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