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迴》 布面油彩 240cm×400cm 2017
轉山記。看到這個展覽主題,大有一種人經歷了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旅程,九曲十八彎,沉澱過後,身心滿載而歸之感。
開幕式現場
藝術家王義明講話
2017年7月8日,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今日美術館主辦的展覽“轉山記——王義明的精神之旅”在今日美術館開幕。展覽以“轉山記”為主題共展出了王義明近三年來深入西藏寫生創作的125件油畫及紙本材料作品。畫面中原始的筆觸和強烈的色澤令西藏的高原荒野氣息撲面而來。
《驕陽》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5
展覽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一層和二層空間鋪陳開來,作品的時間跨度從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時間裏,王義明的作品經歷了明顯的畫面語言的轉變,由對西藏高原景觀的寫生再現轉換為對客觀事物抽象本質與視覺元素的提取,畫面逐漸脫離了表像而進入藝術家內心的精神與情感世界。
《祈願》 布面綜合材料 200×120cm×4 2017
王義明對西藏高原題材的關注緣起于1987年他第一次入藏,西藏宏偉的高山與刺眼的藍天令藝術家震撼。最近7年,他又往返了西藏8次。此次展出的大尺幅油畫作品均為藝術家在藏區海拔幾千米的高原上現場完成的寫生創作。展覽現場放映了王義明在西藏創作留下的影像素材,螢幕上巨大的畫布直接攤放在地上,藝術家置身於藏區潔凈的明空、浩瀚的群山和高原稀薄的空氣中,用刷子在畫布上用力塗抹。“繪畫本身的放肆有一種強烈的現場氣息在,仿佛不是寫生,而是一次情感與肉身的深刻歷練。”策展人楊小彥在展覽前言中寫道。
《太陽雨》 布面油彩 80cm×100cm 2015
《主峰·起舞》 布面綜合材料 60cmx80cm 2016
《祥雲》 布面綜合材料 200cm×150cm×4 2017
整個展覽為我們呈現了一條藝術家創作的心路歷程,“轉山”開始時,藝術家只是畫山,畫風景,山的輪廓與天空的高遠清晰可辨,可以想見藝術家初次描繪高原景觀時的熱情。隨著腳步逐漸向展廳深入,藝術家描繪地越來越多的不再是自然的景觀,而變為對自我精神的發現與表達。“他的情感開始抽象,開始移情于高原,移情于自然,越畫越抽象,不再對具體的物象和顏色感興趣,這種精神體驗只有在現場才有。我將這稱為一種行動繪畫,表面看是寫生,實質卻是一種因眼前之峰巔壯美而掀起的一場情緒與身體的同步行動。重要的不僅是畫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歷練過程和藝術家精神變化的軌跡。”策展人楊小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高原、荒野與一切人跡罕見之處是進行真正的精神生活的必要處所,它為人們提供了精神思考的“場域”,人在這樣的環境和體驗中,便能夠從日常瑣粹的事務中抽離出來,開始感到自然的博大,並意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曾説,“人們只有在寧靜的時候,心靈的深度才能顯現出來,湖提供了一個場所,讓他能獨自進入一種迷狂,或者説讓他從平凡的事務中站出來。” 在這裡,高原也成為令藝術家迷狂的場所。“人來自荒野,也成長于荒野。”藝術家在高原荒野中發現了自然環境與自我精神的崇高之處。
展覽二層展廳
展覽二層展廳
“二層空間的作品更有觀念性,藝術家開始進入對西藏、高原內在的體驗。我覺得他選擇表現的對象非常有意義。高原象徵了崇高感,這種由高原帶來的對崇高的追求成為藝術家發展藝術的一個目標,促使了他繪畫風格和藝術語言的轉變。從這個角度來説,這是一個對藝術有如對信仰般信守和追求的藝術家,倒不是説他的藝術有關宗教,而是他希望自己的藝術往更高的目標發展,從描繪高原變為體驗高原。藝術家在探索的過程中,永遠不會滿足,他希望擁有更大的動力,那麼在深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將遭遇更深邃的命題和更本質的追問。”批評家楊衛對記者説。
藝術家2016年創作的部分作品,線條成為畫面的主體語言
展覽現場,在藝術家某一時間段的作品中,線的元素佔據了畫面的主體,無窮無盡的線條在畫面中纏繞盤旋,王義明對記者説,“這是我身處在那樣一種環境下,自然産生的變化。我的畫面從具象到線,從色塊再到色塊和線,這些構成了我這三年來精神變化的軌跡。西藏創作的這次經歷,是有困難的,首先是自然的困難,比如在高原面對自然的氣候、缺氧,但這是客觀條件,相對來説可以回避。主觀世界的困難我們無法回避”。
《主峰·溫情》 布面油彩 100cmx80cm 2016
《經幡-藍》 布面丙烯 150cm×150cm 2016
轉山,源於藏族人用來表示宗教虔誠的一種方式,王義明借由“轉山”的過程最終完成了一場直面藝術的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旅程。展覽將持續至7月28日。(臺馨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