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北島等人的“夢筆生花” 文人美學盡在日常

時間:2017-06-26 16:25:13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展覽現場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蘇東坡曾如是稱讚即為詩人又是畫家的王維,而蘇軾自己也是詩書畫皆通。至於文人雅集,則吟詩作文,琴棋書畫,茶酒香花,談笑風生。

正如韋羲所説:“文人參與藝術,是悠久的傳統,不但傳統,而且中國,過去如此,將來或仍如此。” 

“夢筆生花——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展于2017年6月25日到7月12日,在今日美術館3號館展出,由夢邊文化主辦,北京匡時協辦。西川、北島、馮唐、歐陽江河、張大春、李敬澤、徐皓峰等十幾位當代作家、詩人展出了他們的書畫作品。

策展人韋羲在開幕式上發言

策展人韋羲談到:“書法本是文人的藝術,文人畫原是文人的筆墨。文人與藝術曾經分離,數十年來,文人是文人,書法家是書法家,畫家是畫家,然而藕斷絲連。近來又回到藝術活動當中,因文人終日與文字為伍,寫字出於本能,畫畫則為延伸,雖然久別,總歸還是要回去。在越來越多的展覽中,詩歌、舞蹈、音樂、繪畫及新媒體彼此互動,形成風景,猶如古昔的雅集。”

莫言題“夢筆生花”

展覽名為“夢筆生花”由作家莫言題寫,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夢邊文化在展覽開幕當日推出“夢邊談藝”展覽同題沙龍,邀請藝術家、策展人邱志傑,作家李敬澤、張大春、馮唐、詩人歐陽江河共述當代語境中的文人藝術。

 台灣作家張大春發言

台灣作家張大春行書 《登樓歌》15米長卷

文人唸唸不忘書法,書法是文人回到藝術最近的路,而且是最日常的路。張大春提到,原來古代的文人不管是不是把自己當成書法家,至少寫字這件事,做文章這件事以及表彰自己對於公眾社會、世界意見的這件事,還有美學評介這件事統統是結合在一起的。很多所謂的大家、大師,展現的恰恰就是在那個非常古老的傳統裏面的個性。我非常有幸能夠在自己的家學之外,一步一字,一字一句去揣摩字帖裏面的功法和學習的狀況。

歐陽江河 《以夢為馬》

歐陽江河談到了自己開始寫書法的經歷,他説道:“我小時候老喜歡在報紙上拿鋼筆畫,張大春老師是3歲,我差不多5、6歲的時候,肯定是上小學之前就拿著毛筆亂寫,真的沒有老師的。”他談到了自己對於書法和本次展覽的看法,認為:“我反而沒有把書法跟我的詩歌寫作或者是文章寫作看作一樣有創造性,在書法裏面更多是生活習慣,覺得很舒服的一件事情。這個展覽恢復了文人的傳統,恢復到書寫,恢復到道,又是日常,但是又有反向的東西,又有道,百道匯于一道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作家、作協副主席李敬澤開幕發言

右一為李敬澤書法作品

對於新文人書畫的問題,李敬澤談到:“新文人書畫分兩層,一層是説正在寫字、畫畫的文人,可以説今天都是新文人説話。另外一層,真正有意義的就是讓我們重新從中國文化的根底上去認識書法和繪畫。我覺得書法和繪畫在中國文化的脈絡裏,在傳統中,絕不是一個單純的造型藝術。從一個人的修養到整個人的整個狀態,包括生活方式,包括自我的認同感等等,這一大套是密切相關的,是從這個土壤裏生長出來的。新文人書畫,更大的意義是給我們一個眼光去重新在我們的古典傳統的生命狀態裏去理解書畫。”

馮唐用書法簽到

馮唐書法作品

馮唐繼續説道:“寫文章的作用,在於自救能不讓自己變瘋;也在於救人,別人看了之後有所緩解。寫毛筆字是自嗨,另外別人看了你的字有點歡喜,這個事情就已經足夠了。過去講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個人跟他寫的文章、寫的字本身有一些內在的聯繫,這個人的經歷、見識、知識結構和文章的修煉和他寫字的表現,可能不會一一對應,但他一定會有一些相關的關係,而且會有一些相互的影響。

藝術家、策展人邱志傑在現場

作為美院老師,也作為藝術家,邱志傑認為:“可能寫字在中國把寫字説成藝術貶低了書法,書法是法,書法是道,書法是關於做人,是關於精神境界的東西,俗和氣都有,那個東西不是謀生用的,應該像每一個人會用筷子一樣,能力就是帶在一個人身上的一種風格和能力,跟走路的姿勢比較相似的一種狀態。文人畫,對我來説不是可有可無,是非常重要。你花好多時間讀書成為文人,你的畫比他人便宜很多,這是文人的恥辱,對下一代的發展不利,我要提倡文人化。中國自古最好的藝術家都是文人,畫得好是自然而然的副産品,一個自然而然的後果。”

張潔 《女人像》

文人美學,盡在日常。正如策展人所言:“中國文人藝術生於日常,與身親切。文人的藝術,除了書法和文人畫,還應包括文房,乃至園林。是時候了,文人回歸到自己的藝術與生活中。

《白色的海》

王艾 《壇經·犀牛2》

詩人西川和夢邊文化創始人維娜觀看展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一隅

觀眾觀看展覽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