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與超越 ——觀“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

時間:2017-05-15 13:43:30 | 來源:

資訊>展評>

展覽現場

紅梅

由批評家俞可策劃,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擔任學術主持的“虛構的真實——蘇新平作品展”于2017年5月12日下午4時在合美術館開幕,展出蘇新平近作二十余件組。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圖景之中,蘇新平的藝術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其藝術素以深邃的精神性和獨特的形式創造而區別於大多數的當代藝術家,而且,這種精神性和藝術語言的探索在以“風景”系列為標誌的作品中又達到了一個新階段。

展覽現場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蘇新平關注的焦點是如何以石版畫的形式表達自身對於蒙古牧民日常生活的精神感受。這種感受既基於藝術家個人的真實生活經驗,又極具個人色彩。在這些作品裏蘇新平營造了一個空曠、遼闊而孤寂的黑白世界,給人一種在正午強光下反而有深夜的寒冷和寂靜之感,石版畫複製本身的冷靜理智與作品的孤寂彼此促進,從而使得作品在具有了神秘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外貌的同時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1990年代中期之後,受當時社會氛圍和自身經歷的影響,以“慾望之海”和“乾杯”兩個油畫系列為標誌,蘇新平將視線由自己的內心世界轉向了外部社會,並對其進行歷史關照。這兩個系列依然是在現實題材中追求精神性的表現,不同的是,這種表現中融入了社會批判的意識。

2004年開始的“肖像”系列可以看作是一個過渡,因為在這個系列中蘇新平由社會關注轉向對個體人的當下生存和精神狀態,這可以視為其後來“風景”系列重返內心世界的序曲。而且“肖像”系列的展陳方式也有了後來多媒介多種展陳方式的雛形。

展覽現場

自2006年,蘇新平開始了全新的“風景”系列,這一系列在2010年前後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在這個系列以及後來的“八個東西”和“灰色”等系列作品中,蘇新平的關注點從人和社會重新回歸自己的內心世界。然而這種回歸併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對於藝術家來説,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實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精神關照,而“風景”系列則直接就是內心世界本身。蘇新平在作品中始終堅持表現人類生活的精神性,儘管從根本上説這是一個模糊和無法定義的區域。與大多數當代藝術家將自己與外界二元對立從而進行一種冷靜的諷刺不同,蘇新平卻是將自己融入個人和人類精神的恢弘表現中,從而與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拉開了距離。

展覽現場

人的內心世界既廣袤無垠又無跡可尋,蘇新平也不再願意重復原來以具象的空間和物象來表徵虛無的情感,這就是説藝術家在面臨一個似熟實生的表現領域時,同時還要面對藝術語言的缺失。在西方藝術史上,也同樣有類似的情況。印象派之後,西方繪畫的重要趨勢就是轉向了人內心情感的表現,從後印象派、野獸派、表現主義一路走到了抽象表現主義,與之相適應的藝術語言探索也自拋棄線性透視營造虛幻的三維空間開始,使用色彩透視、重視媒介的主觀表現性、誇張變形具體的物象,一路走到完全拋棄具體物象、重視藝術家的潛意識和媒介本身的表現力。蘇新平在面對這種兩難情況時的解決方式與西方有很大的差異,他並沒有像抽象表現主義那樣完全拋棄了具體事物,而是要在不失去一定物象的前提下,保證作品最終對內心世界情感的充分表徵。

展覽現場

首先是作品的創作過程發生了變化。蘇新平拋棄了按照預先設定的結構、比例、色彩和物象等因素進行創作的傳統方法,而是從某一局部開始,畫面和內心的感覺相互追逐,作品也在這個過程中生長起來。從哪開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結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原來的作品是靜止的,而這些作品是動態的。即使如此,蘇新平的作品並沒有走到了西方藝術史上的自動主義,而是可以説是在意識完全清醒地描繪著潛意識的世界。

在藝術語言的探索上,蘇新平在一定程度上將表現性的版畫語言和中國傳統繪畫理念、方法有機融合到了油畫的創作中。因此,蘇新平的作品同樣解決了畫面空間由三維走向平面的問題,不但如此,藝術家還掌控了對宏觀意境的營造和微觀藝術表現力的把握,這兩點很少有人能同時做到。類似的情況可以在基弗的作品裏看到,兩個人的區別在於,基弗是通過物質的實在性,而蘇新平則是利用繪畫的幻覺得以實現。

展覽現場

在探索的領域上,與其説蘇新平的作品表現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如説是對人類精神的某個層面進行了視覺表徵。從而將東方與西方,厚重與輕盈,真實與虛幻等等不同的因素融合在在一起,而且這些彼此對立的因素不斷地在互相轉化。就視角來看,這些作品既可以看作是人類精神由內而外的自我展現,也可以看作是以一個上帝般的視角對整個人類精神進行歷史性觀照。複雜的表達方式與深邃而多意的主題內容在這些作品中達到了有機統一。

蘇新平還利用多種媒介和藝術形式進行創作。如在《擦筆紙》系列中,藝術家將日常用於擦拭畫筆顏料的廢紙堆成了一堆。《平仄》和《十》這兩個系列均是採用了以多塊小幅銅版畫拼合成巨幅作品的創作手法。這些裝置性作品關注的則是日常生活的精神性,更像是側重點不同的人類精神紀念碑,以其巨大的規模和立體的直觀性更具有直擊人心的力量。而且,在《平仄》和《十》這兩個系列中更增加了對無序世界背後永恒秩序的追尋,以及隨之給人的景仰和幻滅。

展覽現場

蘇新平的藝術為我們打開了觀察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將人類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現在觀者的面前。這使人很容易想到基弗,然而我認為從根本的邏輯上其與卡夫卡的小説更為接近。因為兩者都是沉浸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方式都是一種喃喃自語,然而隨著歷史長河的流轉這種竊竊私語卻會越來越變成一種隆隆的回音。

紅 梅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導、博士

2017年5月1日

蘇新平展覽作品:

肖像2017-1號 330cm×240cm(110×80cm×9) 紙本色粉、木炭條 2017

2016 八個東西13號  300×200cm 布面油畫

2016 灰色17號 200×300cm 布面油畫

2016 灰色21號 180x280cm  布面油畫

2016 灰色20號 200x300cm  布面油畫

荒原 336×1120cm(28×28cm×480) 銅版畫 2017 

平仄之一 140cm×560cm(28cm×28cm×100) 銅版畫 2017 

擦筆紙堆 高260cm 擦筆紙 2012-2017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