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悟自然:PETER GENTENAAR攜作品尋跡姑蘇

時間:2017-04-30 | 片長:00:04:1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展覽海報

2017年4月28號下午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金雞湖美術館舉行了一場以“紙”為主要媒材的藝術展覽。展覽作品的主人是來自荷蘭的皮特先生(PETER GENTENAAR)。

藝術家皮特先生

此次展覽由比利時優藝公司引進,是皮特先生在亞洲的首次個人展覽。蘇州金雞湖美術館作為主辦方進行開放性展覽。

出席此次展覽的嘉賓有: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超德教授,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沈建國,以及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姜竹松教授、張驊騮教授、錢流教授、張勇副教授、王鷺副教授;蘇州美協副秘書長姚永強,蘇州油畫院院長葛楊,蘇州絲綢博物館館長魏保信,蘇州磚雕博物館館長孟強,名城藝術館館長吳林;蘇州工業園區宣傳部文體發展處副處長高婷婷;蘇州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比利時優藝公司藝術顧問彼克-凱歐本迪特,比利時優藝公司大中國區總監張思維,副總監張雙全;蘇州文化博覽中心董事長、總裁、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館長殷衛東,蘇州文化博覽中心總監、蘇州金雞湖美術館執行館長朱強。

現場嘉賓合影

在皮特先生的作品裏,風、水、樹葉等等自然界裏的物象,是引發他創作思考點。他曾説道:“我的靈感源自於植物的芽。在春天,芽舒展成一片葉子。緊湊的褶曲的形態通過水的給養,最終轉變成寬敞的形態。在秋天,葉子從樹上落下,水分蒸發,葉脈周圍捲曲著一張小小的植物網狀纖維,便是這種形態的終結。”

週而复始,亞麻,130 x 140 x 35 cm

皮特先生認為自然總是會給我們很多驚喜,他在製作自己的作品時,以竹條為骨架,但是竹條在從濕到幹的過程裏,每次收縮的形態都是不同的。物象的這種自然而然生發的狀態,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裏,在大家的生活裏已經很難尋覓。皮特先生這種冷靜的面對生活的思考,也構成了他作品內在思想的一部分。他的作品的誕生和形態成形,都是在這種完全自然地狀態裏産生的,他選擇給材料自身很多的自由,讓竹子、紙自己去發揮本身具有的特性,並沒有過多的去人為控制。他以大自然為繆斯,以是紙非紙的形態創作美的想像。他描繪下的葉子時而仿佛滿臉褶皺的老人,時而又像初初墜地的新生,靈動而富有活力。他不同的葉子作品展現了自然的季節輪迴,契合了人類的年輪更變。

12-1,亞麻

風是軟的,水是柔的。風和水所經過的地方,萬物生長並幻化出自身形態。在皮特先生的作品裏,我們可以感受到如風撫水繞一般的流動感。他的作品時而像風吹起卷折的雲,時而像流水滋潤綻放的花,時而又像風、水皆去而乾枯的樹葉,形態各不相同,美感各異。但相同的是,這些作品總是透露出一種自然寧靜的美。我們人類生從自然中來,死歸自然中去,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當我們徜徉在自然中時,生老病死逐一而現,這是自然給予人類的禮物,皮特先生把這些自然地饋贈,通過作品加以深度表現,抽象中透著哲學意味,因而作品也更具有當代性的意義。

黑暗的影子,亞麻,170 x 110 x 60 cm

本網記者採訪在皮特先生時,皮特先生談道更願意把自己的作品定義為雕塑作品。本來在一般人的經驗裏,雕塑就意味著一定是在泥土、石頭或者木料等材料裏從內到外的“挖掘”出一件作品,但皮特先生廣泛的學習經歷,使他對雕塑有不同的理解,他説:“我更願意自己的作品是雕塑作品。因為我在製作每一件作品時,紙都是主要的工具。紙在大家看來是很普通的、樸素的。紙的尋常讓人們常忘記了它原本是如何被製成的。用陶土做一個類比,想像一下,如果陶土唯一的用途只是被製成磚塊,人們就會覺得這樣毫無意義。當我開始對紙有興趣時,我把它從平面的二維形態轉化為立體的三維形態,我開始了我的藝術”。

淺藍色裙裝,亞麻

但是他同時又説到:“每一張紙都具有正反兩個面,這種兩面特性,使我的作品也具有了不同角度觀看的可能。但是,美國有句俗語:美麗只是一副皮囊。這句話在我的作品上也是吻合的,因為我的作品就是讓人看到了一個外表,一個美麗的外表。

皮特先生的作品無疑是屬於當下這個時代的,但是內在所流露的思想內涵卻跨越了時間、空間、生命幾個維度,藝術家本人對此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他的作品既能看作是人的一生的濃縮,又是自然天地的一個小小投影。生命和自然,風和水都在這裡相互融合,相互生長。

紅色的龍,亞麻,190 x 160 x 110 cm

如此具有來到東方哲學意味的作品能來到蘇州舉辦展覽其實並不是一個偶然,在比利時優藝公司選取引進皮特先生的作品到蘇州時也經過一番考量,細看皮特先生的作品,在利用紙張、竹條進行創作時,獨特藝術思維指導下的創作過程和蘇州本土的精美的工藝品的製作過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眾所週知蘇州在明清時期是我國著名的工藝之都,其中蘇繡、竹扇、漆雕等藝術品更是享譽海外。此次蘇州引進皮特先生的作品在蘇州金雞湖美術館進行展覽,既是跟傳統蘇州技藝的一種共鳴,又是蘇州當地人民在面對傳統技藝進行當代革新的一個勇氣和信心的表現。

星光閃耀的夜晚,亞麻,170 x 105 x 80 cm

在展覽現場本網記者也跟比利時優藝公司大中國區副總監張雙全先生有所交談,張先生表示這是皮特先生的在亞洲的首次個展,其作品在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具有深度融合。同是皮特先生是一位紙造藝術家,我們把他介紹到中國,首先是他本人的藝術成就,其次是他的作品運作竹子和紙漿進行特殊手法製作,跟中國的造紙術和我們蘇州本土的工藝技術有一些淵源上的相似,而蘇州是一個傳統和現在結合比較好的城市,在工藝方面,蘇州在國內外都具有是具有很大影響力,所以我們把他的作品帶到中國,也是給大家帶來一個不一樣的視覺盛宴。

秋天的葉子,亞麻,120 x 115 x 20 cm

關於這個展覽,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超德教授也表示:皮特先生的作品是理性和感性都具備的,在視覺上讓人眼前一亮。而且皮特的作品在當代藝術範圍裏具有一定的先鋒性,在這一點上跟蘇州還是不謀而合的,因為蘇州在明清時期曾經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時尚城市,它的工藝美術、戲曲等等在當時都是引領世界的,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財富。皮特的展覽來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是很強調材料製作和作品的工藝性,他作品裏運用竹子,紙張還有其他一些綜合材料,對我們從事傳統工藝和視覺藝術的藝術家來講也是一種啟發。所以我覺得皮特的作品和蘇州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這種關聯體現在蘇州藝術現代發展的當代性上。現在蘇州經濟發展很好,經濟城長也很快,尤其在金雞湖地區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了。而現代化的都市,就應該有現代化的文化,這種新的文化應該和我們的傳統文化找到某種關聯,同時這種關聯性要顯示出他所具備的國際視野。我覺得皮特的這個展覽對我們蘇州的藝術界和工藝美術界,在材料的運用、觀念的創新等等多個方面都會有一定啟發性的。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音樂演奏

金雞湖美術館館長殷衛東發言

蘇州市工業園區宣傳部副部長陳龍向皮特先生頒發收藏證書

皮特先生在現場和蘇州金雞湖美術館殷衛東館長等人講解自己創作過程

皮特先生接受本網記者採訪

觀眾在拍攝作品

觀眾觀看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的作品

展覽現場作品拍攝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