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浮標·許燎源青銅藝術展開幕

時間:2017-03-21 14:31:53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許燎源當代青銅藝術博物館外景

 

“時間的浮標-許燎源青銅藝術展”暨青銅藝術館開館儀式3月20日晚在許燎源藝術博物館當代青銅館舉行。作為著名藝術家許燎源又一重要系列作品的亮相,本次展覽將展出100多件青銅藝術作品,這樣龐大規模而具有鮮明個人藝術風格的主題青銅藝術大展,在國內藝術界前所未有。活動現場邀請到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中國文博系統博物館形象大使陳鐸現場朗誦了青銅主題的散文詩《走不出歷史的青銅不是好青銅》,裏面有這樣的句子:“這是藝術家兼生活家許燎源和青銅的一次未曾預期的艷遇,一次自由浪漫的嬉戲,一次物感心動的狂歡。”之後陳鐸還與許燎源進行了深度的藝術訪談,當天,許燎源藝術博物館當代青銅館和“新物感團隊”也一併嶄新亮相。據悉,許燎源青銅當代雕塑系列作品將由“成都新物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代理。

開幕活動開場就別有新意:有關青銅發展的一段視頻帶領觀眾走進青銅的故鄉與歷史,它被安然投影在場館的外墻,之後陳鐸先生出場朗誦,精心拍攝的紀錄片《我是許燎源》也隨後曝光。活動主辦方還特別邀請蓮花府邸江智民團隊到場助陣,藝術就這般如同一闕散文詩,和音樂live、紀錄影像、照亮了“新青銅時代”的夜空。要提到現場的競買環節,許燎源三件作品在該環節中被售出,所得款項將用於新物感團隊、許燎源及朱峰先生聯合發起的“青年雕塑家創造力養成計劃”,專門用於扶持青年雕塑家的作品創作、製作。


藝術家許燎源講話

自去年12月24日許燎源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吳興明、邱曉林共同發佈頗具創新價值的藝術新維度理論“物感主義宣言”以來,許燎源用多年來的藝術沉澱和工藝巧思,以“既是藝術,也是用具”的創作理念為指導,創作了這個嶄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系列,使之在包裝設計、建築空間設計、藝術家居、繪畫、雕塑、文創、生活美學、跨界創意各個方面形成互為照應的完整藝術體系。這次大展也標誌著許燎源和“物感主義”藝術理念的真正融合。如同許燎源博物館當代青銅館被命名為“創造力發生器”一樣,“挖掘人與物在非功能關係的自由嬉戲中互動感染的力量,保護‘物’在被尊重、看護、養育前提下的煥發和開放,讓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與人的自由嬉戲中持續地葆持、開新和出場……”

藝術需要新物感,而生活要多留些青銅綠意。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青銅器已然衰落,青銅造像與銅鏡卻還很發達。酒樽、銅鎮、硯滴是那段時期的主要銅器,都屬生活器,傳世卻也不多。紋飾有錯金錯銀者更稀更貴。而在今天,時代所要求於藝術的不是什麼亙古不變的詩意,而是在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下人與物自由關係的重新開啟和出場。許燎源的青銅藝術作品,是將這些老傳統加以煥然一新的新高度開啟,以青銅為媒介,將感性、藝術性、親和力和實用性等特性灌輸到作品的創作、製作中,使之成為能與人産生溫暖關係、溫和照應的器物。


許燎源青銅藝術展現場

“物感主義”強調,作為感性實體,人不能離開“物”而存在。要讓世界不致在“棄人”的路上越走越遠,我們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與“物”在功能性關係之外,另一種關係的開啟:比如在音樂中心靈與旋律之間的律動關係,在山水中人與物之間的融入關係,在物色欣喜中人與物相互映照的關係,在自然節令中人與物之間相互感應的關係,在種種創造性涌現的新物感的驚喜中人與物相互朗照和敞開的關係。

於是,青銅這種堅硬、冰涼、滄桑、堂皇、威量、宗儀般的材質在新物感的感召下,進行了鮮活的重組,它開始彩色、歡愉、輕盈、優雅、豁達甚至自我甦醒。這類作品很難重新定義,它們身上凝聚了時間線性的流淌和與自然融入的原始靈性,同時和傳統青銅器自帶一股沉穆的貴氣不同,它們更加體貼、更自由開朗、更野性、更像一個個伴侶:塑造一半,另外一半,讓自然去成就。


許燎源青銅藝術展現場

這就是展覽主題“時間的浮標”的內涵:它們不再是舊歲月的拓片,而是新物感的歡歌。

許燎源在《物禪》一文裏提到,“當我們與陌生、斷裂的異質創造物同時置入生活空間時,這種讓人凝視、揣度而發現自我在場的覺醒,又重新恢復日常,這是當代藝術本體的自然出場,它沒有指涉、隱喻、象徵,它是顯現生命存在的折射物,它是喚醒個體,又集體獨自存在的媒介。而人為分別的藝術門類,正以交互融化的方式而消彌邊界。這是一種單純的觀照,它只證明生命。這是一種自然的癒合,因為它重新融入了自然。它是藝術,也是用具。”


許燎源青銅藝術展現場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