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低頭思故鄉”藝術展:用藝術展現留守人群的真實生活

時間: 2016-12-10 22:44:48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展評

展覽現場

2016年12月9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主辦的展覽“低頭思故鄉”在北京798藝術區的聖之空間開幕,本次展覽由葉敬忠、潘璐擔任學術主持,敖松擔綱藝術設計,展覽集合了敖松、陳夢瑩、黃國展、胡佳、魯益寧、韋應丹、辛陳伊囡、于紅雨、鄭子聰的近百件攝影作品,同時在二層平臺還展有敖松的一件以“門”為主要切入點的綜合裝置作品。本次展覽引用唐代詩人李白詩中的“低頭思故鄉”作為整個展覽的主題內核,通過作品既真實地還原了當代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更旨在通過熟悉的“鄉景”企圖喚起每一位觀者的思鄉之情,喚起觀者理性關注與深思農村發展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18日。

展覽藝術設計 敖松

低頭,重新定義觀展的方式

和以往展覽的展陳方式不同,當你走進“低頭思故鄉”的展覽現場,你會在恍惚間以為自己“錯”走進了一個大工地。是的,此次展覽的藝術設計敖松打破了展覽固有在墻上挂作品的展陳方式,將工地中最常見的“腳手架”和“混凝土”搬到了場館中,營造了一個城市工地與鄉村鏡頭相交疊的“怪異”場域。

展覽現場

如果説展覽場域的“怪異”給人一種視覺上的衝擊,那麼觀展視角從以往的平視、仰視轉為低頭俯視,則給人以強烈的顛覆觀感,攝影作品被設計成燈箱,放置於地面的長方形混凝土磚塊之中,要想看清這件作品,你就必須低頭俯身而視,讓人“詫異”。而之所以這樣做,敖松這樣解釋道:“關於展陳的形式我們一直在討論,最開始想到的就是將作品挂到墻上的慣用模式,但總感覺沒有什麼觸動,在一次和朋友討論的過程中,朋友偶然一句‘你索性就把作品放在地上’讓我靈光一閃,低頭觀展改變的並不僅僅是一種觀看的方式,低頭相較平視狀態能讓你在作品面前更加專注,同時從空間結構來看,腳手架向上延伸,作品被置於最底層的混凝土之中,也隱喻著當今城市社會現代化快速發展對傳統社會、鄉土語境的碾壓。而之所以要做成工地的環境,是因為在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腳手架’和‘混凝土’是最為鮮明的兩個符號,通過工地環境的再現,也是對這兩個符號的再現,當城市化的語境碰撞被遺棄的鄉土情懷,其中萬千滋味,耐人尋味。”

 

展覽攝影作品

用藝術展現現實 詮釋“留守人群”社會問題

中國的經濟與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在給人們的城市生活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也在“侵略”或“蠶食”著鄉村的自然之態,“農村勞動力的缺失”,“留守群體的增加”,“城鎮化速度的加快”,這些問題與現象讓很多人兒時記憶中那個溫暖、美好、質樸的“鄉村”變得支離。敖松帶領學生所參與的有關中國農村留守人口乾預的項目調研已經持續了三年,從華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山東到西南山區的四川、雲南等地,他們在不同的山川河間留下了追尋鄉土的腳印。

展覽裝置、影像、繪畫結合一體的作品

局部

“這個項目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個年頭了,我們的筆記錄了無數鄉親的故事,而我們的鏡頭也記錄下數不清的鄉土之人、之景,這些都讓我們感觸頗深。對於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的干預,我們一直是從社會學的專業領域進行問題的討論,但社會學的學術專業性過於小眾,不足以引起更多人的重視,所以我們想到了與藝術的結合,純粹的藝術或許更傾向個人視角多關注的感性的事、物與情感,而當我們從社會學的視角進行切入,將藝術創作、攝影與調研考察內容做巧妙的契合,發現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僅能讓我們一直討論的問題使得更多人關注,同時更希望能讓觀者不局限在以往藝術形式的催淚方式,我們把最真實的鏡頭還原給每一位觀者,更期待觀者可以由此産生理性的思考。”

外國友人觀看展覽作品

所以在展覽現場,我們透過作品感受到的,並不是被“渲染”的感動,而是鄉村如今最為真實的境遇狀況,在低頭思鄉的同時,我們看到了那些被“遺棄”在鄉村的蒼老面孔,我們憶起了兒時熟悉的山水,我們聽到了蟲鳴鳥叫,我們嗅到了柴火燒飯的米香,這些被我們忘卻的記憶,這些被我們疏離的鄉親,這片被我們遺棄的鄉土,自然而然地,給我們以多重感官與情緒的衝擊,讓我們震撼,讓我們凝思。

觀眾與作品互動

當我們在談論“思鄉”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海德格爾曾説“哲學就是思鄉,哲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要讓我們每個人像待在自己家裏那樣感到舒適。”當“思鄉”被上升到一個類哲學性的高度,似乎就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問題值得我們去爭論、去質疑、去解決。而當我們在談論“思鄉”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些什麼?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或許每個人對於“思鄉”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每個人對於鄉土的那份情感卻無法被割裂,這不僅僅是源於中國農耕文明的深刻影響,更源自國人的“植根性”或者説是“草根性”。

在藝術界,約瑟夫·博伊斯的一句“人人都是藝術家”,讓藝術退卻了高冷之姿,還原了其“草根性”的一面,而這似乎也説明瞭藝術與鄉村在某些方面是具有“同質性”的,所以在鄉村問題凸顯的今天,也有許多藝術家開始將目光投向鄉村,發起“藝術介入鄉村”的“運動”,我們也從中看到了藝術家們對“思鄉”所作出的藝術反應。就像敖松和他的學生們,他們是藝術工作者、社會實踐者,又是遠離鄉土的“思鄉”人,他們正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藝術與社會學問題的切合,以期將如今鄉村所面臨的問題展現在你我的面前,不求那轉瞬即逝的感動,只希望我們可以在展覽現場,在這些藝術作品面前可以有所思悟。

正如學術主持潘璐在展覽前言中所寫的那樣,“這個展覽描繪的就是這樣的人和村莊,這是我們時代最嚴峻的故事。我們將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結合起來展現這些故事,無論是藝術還是學術,都不是象牙塔裏的自説自話,它們承擔著詮釋與行動的時代使命。”所以,“請你停一停匆匆的腳步,用內心片刻的沉靜,和我們一起,低頭思故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