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的常熟是一座具有千年古韻的江南小城。“吳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經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就是明代詩人沈玄描寫常熟的傳神詩句。油畫家劉商英將“青山半入城”作為了自己首次在常熟個人展覽的標題。
10月29日下午4時,劉商英個人展覽《青山半入城》在常熟美術館開幕。展覽共展出92件油畫、紙本作品,作品分佈在一、二、四號展廳。這也是常熟美術館繼《紀念龐薰琹誕辰110週年》展覽之後的又一次重要展覽。出席本次展覽開幕式的嘉賓如雲,其中包括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詹建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巨德(劉商英的父親)、油畫家劉小東、喻虹、洪淩等畫壇名家。本次展覽將持續到2016年11月20日。
常熟美術館外的本次展覽招貼,常熟美術館曾經三獲文化部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獎
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詹建俊在開幕式上激動的介紹了劉商英個展前,遭遇突發情況後仍然堅強的重新投入創作的情況,引發了全場熱烈掌聲
藝術家劉商英由衷感謝了眾位師長同仁和各界朋友對自己的熱情幫助
策展人湯宇在開幕式上介紹本次展覽基本情況
作品觀感:別樣的江南,糅雜的常熟
同劉商英之前自發創作的西藏、內蒙題材不同,這批常熟的作品是他應常熟美術館吳文雄的邀請創作的作品,這也是他首次深入江南這一中國傳統文化源發地的開拓之旅。作品的尺幅大小、形式風格和創作方法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劉商英一改以往人們印象中清麗、婉約、精緻的江南,描繪了一個不同的江南印象,借用青年策展人湯宇的概括就是 “濃”“重”“澀”“密”。儘管我們仍然能看到熟悉白墻灰瓦、綠樹小橋這樣的江南符號,展覽中也有一些典型傳統的江南雅韻的作品,但大部分作品確是以一種近乎迅猛濃烈的方式來表現江南景觀,這確實顛覆了江南留給我們固有的圖示印象,展覽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覺經驗。另一個不同就是這批作品不是之前在西藏內蒙那樣直接面對景觀的創作形式,這批作品完全是在畫室中完成。它們更像是一種江南的記憶或映像,雜糅在豐富多樣的自然與歷史印痕中。
展廳現場
常熟25號、常熟47號作品
劉商英本次展覽的作品數量有92幅之多,幾乎涉及了常熟的各個典型或非典型的景致,筆者這裡截取了幾幅印象較深的作品分享給讀者。
常熟37號,80x60cm,布面油畫,2016年
這是一幅靜雅清冽的作品,白墻、枯瘦的假山、花窗造型,所有的物像符號都代表著江南典型特徵,劉商英以鮮明雅致的色彩和洗練的筆觸勾畫出這幅靈動之作,這幅畫也作為了本次展覽畫冊的封面。
常熟33號,80x60cm,布面油畫,2016年
這幅作品的視點非常特別,似乎是從天空中俯視尚湖,這是劉商英看到常熟的元明清古地圖變遷後,受到啟發創作而成。
常熟36號,60x80cm,布面油畫,2016年
這是一幅表現常熟夜晚曼妙景致的作品。劉商英在夜晚流連常熟老巷的時候,看到層層疊疊老房子的明亮燈光,有感而發創作的作品。
常熟83號,紙本木炭,丙烯,2016年
這幅作品是一件關於歷史記憶的作品。劉商英在與一位九旬老人聊天時,得知眼前這座老房子有著滄桑的歷史,它曾是日本侵略時期的慰安所。藝術家有意將這座樓畫的更為模糊,將房子的三維感與平面感同時並存,呈現出一種將歷史與現實相互交織糅雜的複雜感覺。
常熟51號,100x320cm,布面油畫,2016年
這幅作品是劉商英油畫創作的收尾之作。藝術家想在這幅較大的尺幅的作品中表達對常熟的整體印象。藝術家開始畫的較為具象,有房、有樹、有河,但是在畫的過程中漸漸感覺到有新的想法萌生。他用刮刀和顏色覆蓋了大部分具象內容,在上面用粗黑的輪廓線有力的勾勒出很多江南典型的符號,如房子、亭臺、器皿等,而這些型與下面滲透的畫面殘像共同構建出一幅充滿鮮活想像、多重記憶的常熟印象。
展覽現場的紙本作品
創作:行走觀看中感受常熟
劉商英在油畫界聲名鵲起的油畫作品是他的西藏系列油畫。長久以來他對於西藏、內蒙地區雄渾蒼涼、原始壯美的景觀情有獨鍾。描繪象常熟這樣的江南景致卻是他藝術生涯中首次的經歷。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白墻灰瓦、清風拂面、雅致溫婉,這些印象在無數前輩畫家筆下幾乎已經成為定式,尤其是吳冠中、陳逸飛筆下的江南,已經把江南的形式符號之美、江南的意蘊總結到一個很高的層次。而常熟作為江南文化重鎮又是一個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之地,如清朝帝師翁同龢、藝術家黃公望、王石谷、龐薰琹、翻譯家曾樸...擺在劉商英面前的是一座座文化藝術高峰,也給他提出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面對一個傳統深厚的常熟,前輩藝術家的定式,他將如何尋求突破?劉商英決定要感受這座城市,介入這個城市,與這個地區發生關係,以此重新構建出自己眼中的常熟世界。
展廳現場
因此劉商英在常熟一改以往在荒漠高原現場創作的習慣,他採取了一種遊走的方式來體察常熟。在老街的灰瓦白墻前,在虞山頂、在尚湖邊、在興福禪寺裏、在黃公望和翁同龢的故居邊、在斑駁的墻壁前、在車水馬龍的街頭巷尾中,在老宅前他和一位九旬老人聊常熟滄桑變遷的歷史... 他慢慢的體味著常熟的味道。在這樣不斷的走與看中,他慢慢形成了對常熟豐富的感知,他心中的常熟印象越來越清晰有趣。終於他筆下的常熟不再拘泥于單一的鐘靈毓秀的江南景致,常熟同樣可以是厚重滄桑的、或明快清澈、或鮮活躍動、或模糊曖昧,而綠樹亭臺、灰瓦白墻、深譚遊魚、假石花窗、滴雨屋漏、這些景物或具象或抽象無一不爽利灑脫、信手拈來,常熟成為一連串蘊意豐厚圖像疊加的意像景觀,劉商英也在這次創作之旅中由開始的狹窄滯重變得越來越自信而開闊。
展廳現場:莊重雅致
劉商英個展的展覽現場設置是極為考究的,它是參考江南建築的空間轉換和色彩感鋪陳佈局的,可謂莊重而雅致。從門口沿著狹長的甬道步入展廳,沿著展覽路線會有江南園林移步換景的感受,展廳墻壁的色彩以深灰色和白色交錯呼應,在凝重的燈光映射下,畫中的景物仿佛也增添了某種肅穆莊嚴之感。在展廳門口的右側墻壁上有一個鏤空的花窗,在花窗中望去會看到常熟系列第26號作品,繪製著常熟地標性的虞山和尚湖。這處小的景觀設計將江南建築空間靈秀剔透的美感瞬間凸顯出來!這是整個展覽之眼。這個花窗的造型是提取自常熟系列37號。而這個花窗的造型也用在展覽的海報設計上,成為了展覽的符號象徵。在展廳的墻壁上還能看到幾塊有機玻璃的文字展牌,上面鐫刻著的沈玄、常建的古詩,法國藝術家卡特琳·古特的名句和劉商英對常熟的感悟,這些文字與周圍的畫作相互呼應,共同形成了展場濃郁的文化氛圍。
花窗透出的常熟26號
展廳進場通道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背景:災後重生的展覽
劉商英個展不尋常之處還在於此次展覽是在一個極特殊背景下誕生的。劉商英在今年4月份已經在常熟完成了30多張創作。但是在今年夏天的一個雷雨之夜,劉商英的畫室突遭火災,一場猛烈異常的大火把他精心創作的西藏、內蒙和常熟的作品全部付之一炬,這次大火燒燬了他絕大部分的創作,損失之慘重可謂觸目驚心!在重大打擊之下,劉商英一時難以平復心情,但在經歷了一番痛苦的煎熬後,他又拿起了畫筆,重新在畫室創作常熟系列!就像他所説,只有在畫畫時他才能忘記這種傷痛!在那段時間,劉商英的創作進展的非常順利,到9月份已經完成了展覽的全部創作,展覽如期進行。藝術作品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講是最珍貴的東西!劉商英在如此之短的時間能夠堅強的振作起來,重新投入藝術創作,這種精神是何等令人欽佩!詹建俊在開幕式上向大家介紹這件事的時候情緒也極為動容,他盛讚此次展覽是劉商英災後重生的展覽。在這樣背景下的常熟創作,自然烙印了劉商英完全不同往日的心緒和對人生與藝術更深沉的思考。
中國國家畫院油畫院院長詹建俊在展覽現場
油畫家劉小東在觀看展覽
龐薰琹女兒、北京服裝學院教授龐綺在展覽現場(左一)
本次展覽吸引了大批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