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計劃:轉戰天津,用創新和時代賽跑

時間: 2016-09-05 10:02:06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展評


年展開幕式現場 
 

主持人“常青藤計劃”發起人、本次年展策展人姜大方




藝術需要創造而不能一味的因循守舊,藝術家應該在創造中繼承和發展。青年藝術家作為藝術隊伍裏的幼苗和未來接班人,更應時刻保持活力、創造力。一個好的藝術成就,一個好的藝術未來,不是時代賦予我們。而是我們主動開創出新的藝術時代。這其中,青年藝術家,擔負著更多的責任。

民國時期,著名文化學者梁啟超曾在文章《少年中國説》中,有如斯宣言:“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由彼及今,青年藝術家作為當今藝術界的小小少年,也是應該奮發向上,昂揚而立的。

    青年人的藝術是藝術本體發展的希望所在,潛力所在,對青年藝術家的關注和培養尤為重要。現在社會資訊開放,意識多維,青年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過往的傳統模式裏,他們要求與時俱進,渴望打破舊有的一切模式,重新樹立起一桿新的藝術標幟,做出屬於自己,屬於時代的作品,這樣一個渴望“造反”、需要“造反”的藝術年代,往往不僅要藝術家自身參與其中,還要社會各個階層和角落共同發力。可喜的是,藝術家自身尋求突破的時候,不少機構和團體也開始將關注點往青年藝術家身上轉移。

從左至右 主持人“常青藤計劃”發起人、本次年展策展人姜大方,《美術》雜誌副主編、本次展覽學術主持盛葳,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商移山先生,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萬鏡明,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譚平,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藝術處處長張春雨,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李躍春,本次展覽總策展人康劍飛


    2016年9月3日,“常青藤計劃2016中國青年藝術家年展”在天津美術館開幕,展覽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常青藤計劃”共同主辦,天津美術館承辦,文奇首藝協辦,並得到了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的特別支援。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譚平,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萬鏡明,天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成員、秘書長商移山先生,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藝術處處長張春雨,天津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李躍春,天津美術館館長馬馳,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本次展覽總策展人康劍飛,《美術》雜誌副主編、本次展覽學術主持盛葳,“常青藤計劃”發起人、本次年展策展人姜大方,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美術學院、美術館、藝術機構、藝術家、策展人、社會各界及新聞媒體的朋友們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譚平開幕現場講話
 


    觀看此次“常青藤計劃”青年藝術家展覽,讓人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就是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都體現出很好的創新能力,他們大部分人能跳脫出傳統藝術思維和文化認知模式,緊緊抓住時代的氣息,以一個當代人的視角做藝術,整體的呈現也大大異於傳統藝術門類的面貌風格,首先這是和時代大潮分不開的,今天的中國藝術受到西方藝術文化的衝擊,漸漸分為三個大的隊伍:傳統派、現實主義派、當代藝術派,而要以最能啟發人的藝術思維、最具包含性論,無疑要以當代派居首。時代潮流走到這裡,再努力回到傳統是不太現實的,就像當初的林風眠先生所提出的“中西藝術結合”的觀點一樣,時勢造就如此,每個時代人對藝術的理解都是具有自身時代性的,如今一統天下的傳統藝術格局被打破,技術在變,藝術媒介也在變,多元化的空間給藝術家不僅創造了更多的可能,還讓越來越多藝術有了為自己發聲的陣地。

孫鵬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老松木著色 35×20×63cm 2016
 

李璟 爺 布面丙烯 40×30cm 2016
 




其次就是藝術觀念在變化的同時,社會給予了這些要“變法”的人相應的空間,用包容的態度去接納,並予以相應的幫助和提攜。有種子也有泥土,這是兩個促使當代藝術生長壯大的重要原因。這次“常青藤計劃”2016中國青年藝術週年展,就是“常青藤計劃”項目發起人姜大方先生協同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康劍飛、《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三人秉持著這個開放性藝術觀點,在一起做了三年扶持和幫助青年藝術家的“常青藤計劃”這一藝術活動之後,給大家帶來的一場階段性總結,無疑也是一場藝術盛宴。我認為尤其可貴是這一系列的活動不是針對藝術家進行一場場零碎的冷漠的活動推廣和宣傳,而一場對青年藝術家的持久幫扶和助力。


杜超 復活節島的一天 絲網版畫 77×45cm 2009
 

紀人萍 萬物有靈之八-空山 浮水印木刻 40×60cm 2015
 




本次展覽的成形主辦方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組委會通過為其三個多月的線上徵集,共徵集到海內外1551位(組)青年藝術家的近萬件投稿作品,並從中遴選出86位(組)青年藝術家的300余件(組)藝術作品構成此次展覽。與往年相比,今年非架上作品入選幾率有所提升,參展作品整體形式豐富多元,作品涵蓋了油畫、水墨、版畫、水彩、數位、雕塑、裝置、影像、聲音、綜合材料等多種藝術門類,更加完整地收錄呈現當代青年藝術多重生態。


陳文華 參照物的喪失4 布面油畫 傘 200×170cm 2013
 

趙文霞 窗外 布面油畫 100×100cm 2015




2014年成立至今,“常青藤計劃”圍繞青年藝術生態進行了橫縱切面的剖析探究,一直致力於在一個學術專業的視野平臺上給予青年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更多呈現機會,每年都會通過展覽活動的開展去發現推介擁有不同藝術觀念和個性特點的年輕藝術家們。過往兩年,年展項目作為“常青藤計劃”的核心載體,從2014年對青年藝術發生系統、文化地圖與區域生態的梳理呈現,到2015年對青年藝術創作 “在地化”“去中心化”現象的學術解析,逐步實現了對青年藝術背後文化邏輯和當代藝術問題的發現討論。2016年,策展團隊在往屆基礎上進行主題和展陳形式的變奏,首次提出 “釋放/Release”為年展主題,將入選作品以“主題展”“特別展”兩個單元形式呈現,其中又細化為“世界”“故事”“理論”“語言”“換位”“再見”六個主題版塊,盡可能為青年藝術家的開放藝術思維和對新媒介的革新應用創造展示空間與傳播渠道。尤其是“再見”部分體現了該項目對青年藝術家的持續深度關注與扶持,該版塊下的創作者均為往屆與“常青藤計劃”有過密切展覽合作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攜最新力作亮相展場,呈現了三年來穩中求變的創作發展走向,也從另一層面凸顯了對“常青藤計劃”品牌的認可與信賴。


蔡遠河 不規則圓及其臆想II 套色木刻 40X40cm 2015
 

Kayan Kwok Day107 數位微噴、粗面紙 40×40cm 2014
 

劉豪格 趙若眉 魚缸 影像截圖1 5′57〃 2016

張慧穎 生純No.1 當代水墨 油畫布 、釘子 、木板綜合材料 80×200cm 2014









張慧穎 生純No.1 當代水墨作品局部


范學超 TASTE ART 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16
 

錢儒雅 食肉植物8 數位微噴 150×100cm 2015
 
王將 圖畫展覽會 裝置 尺寸可變 2016
 
 
年展現場
 

觀眾現場參觀展覽 1
 

觀眾現場參觀展覽 2
 

現場展品展示 3
 

外國友人現場參觀作品 4
 
 

觀眾現場參觀展品 5
 
 

觀眾現場參觀展品 6
 
 

觀眾現場參觀展品 7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