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可染畫院、榮寶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等聯合主辦的“水雲遊”高毅作品展于2016年8月20日下午在榮寶齋西畫館開幕。當天,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董長俠、北京畫院常務副院長袁武、《三聯生活週刊》主編朱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丁方、黨總支書記王建、副院長王英健等領導,以及收藏家崗更登西熱先生、青州宋城集團董事長王躍江、杏壇藝術館館長黃和平等嘉賓以及姜傑、申玲、王友身、雷子人、陳浩等藝術家約200余人出席了開幕酒會。
本次展覽共展出高毅近年創作的40幅精品力作。展覽分為兩部分:雲端系列和物味系列。高毅雲端系列作品創作始於2012年,作品繪于泥金紙,襯以線描,更顯古樸典雅。本次展覽作品全部為2016年新作,表現了她對天上飛翔的神靈與地上人間俗世的思考。天空中飄遊著菩薩、飛天、仙人、僧眾等神靈,憑風飄飛,眼神透露著俯視的慈悲,以慈祥恬淡閒麗之態,如沐浴著身下的江山淋漓。人間俗世則畫于畫面一隅,高毅以精緻的線描,在此中點綴著生動的具體生活場景:亭臺樓閣、宮觀廟宇、山水煙雲、湖波舟楫、叢林樹木等等。地不分南北,時無論古今,人有老少,動靜咸宜,五光十色,窮形盡相。
藝術家為現場嘉賓導覽解讀
高毅,1990年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1995年研究生畢業于德國漢諾威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系,1995—2001年作為自由藝術家,生活和工作于德國。2001年起回國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05年博士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現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遊學歐美的經歷使高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特徵頗有心得,她對記者表示,僅從造型藝術上看,中國的佛教造像基本上是靜態的,少有張揚的動態與外露的表情,具有柔美簡練的氣質。因此,佛像所傳達出的是厚重的文化感,在靜態與含蓄之間包容了耐人尋味的豐富內涵。準確地説就是中國文化本質精神的物化形態,而傳統水墨畫所崇尚的含蓄境界恰好契合了這種精神。高毅正是感悟到了水墨畫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特徵,從而使她的作品具有清雅別致的品格,隨性、率性、靈性,獨具面貌,為探尋中國畫的現代面貌提供了有益啟示。在繁複的審美趣味主宰價值評判的體系裏,藝術家高毅始終保持藝術思想的純凈,懷著執著虔誠的藝術態度,傳承文脈,在中國畫邁向當代的過程中大膽探索。
會心當處即是53x45cm金潛紙本2016
空向秋波53x45cm金潛紙本2016
雲端系列作品看似佛教題材,實際上借助佛眼觀世界的視角來觀我們的人生,給自己一個更寬闊的心胸。通過近觀,細讀,作者希望我們能夠在一個宇宙般廣大的時空裏,以神遊物外的超然眼光來返觀人生,希望每個讀者能從簡樸村院、墻外一畝三分地、雲中閒遊、同船共渡的境界中尋找自己安享世間的詩酒田園的入世情懷,以及精神世界中的退隱之心。畫中的行走雲端的佛更多地代表大自然和命運的天力,山水中有我們生活居所,也有象徵引領我們精神世界的寺院、佛塔。
物味系列作品則緣起于高毅2014年為《三聯生活週刊》創作的插圖,描繪的是我們日常生活飯桌上的食物系列作品,那些水果與螃蟹等等似乎伸手可觸,畫面散發出濃郁的色香味,似乎畫家要畫出食物的味道。高毅依然是用線條勾勒鐵鍋與盤子還有食物的輪廓形態,有的硬朗,有的鬆軟,依照事物本身形體,在敷色上異常細膩,層次異常豐富。這些作品鮮活與新鮮,如此自立地停留在那裏,看似有著培根畫出事物之肉的肉感與質感,但在即將被食用與已然被消費之間,繪畫保留了食物的物性。
高毅如何獲得如此這般準確細緻但又充滿日常味道的作品呢?著名評論家夏可君先生認為,這還是來自於高毅對世間萬物的一種獨特觀照目光:淑世情懷與無盡回味。如果雲端系列是超然的回望,那麼,物味系列則是對事物的品味,這是一種安靜的專注能力,一種去除是非與好壞之後的純粹關注,對物質本身的純粹現象學的觀看。這些繪畫上的食物,它們永遠保持了自身的物質感。
以中國畫顏料畫出了西方油畫的質感,而且還畫出了事物的味道。這也是傳統中國品味美學的當代轉化。無論是現代油畫中的靜物畫寫實或超現實描繪,還是中國現代花鳥畫的情態描繪,都幾乎沒有如此這般讓物質性以如此富有自身情味還具有自身莊嚴感的方式端呈出來。在眾聲喧嘩于各種流派、主義時,高毅表示,她只是希望“擁有一雙透過塵埃看清世界的慧眼”,“把握住自己的真心,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與眼中的這個世界”。也正因為此,高毅的畫面中彌散出一種既有人情味又不粘著于現實、既塵世又脫俗的清新、親切的詩意,給八月的北京帶來了一絲清涼。
據悉,“水雲遊——高毅作品展”將持續到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