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實驗場:用“自由”、“開放”、“反叛”擁抱藝術

時間: 2016-08-04 11:22:50 | 來源: 藝術中國

首頁> 資訊> 展評


展覽海報

青年藝術家群,一直是一個國家未來藝術發展的先鋒隊和潮流的創造者。尤其是中國的青年藝術家,他們擁有更多的可創新機遇和新的藝術思維以及數字媒體帶來的種種便利。這些因素都促使他們不斷的打破常規,衝破固有思維模式的束縛,然後用藝術對生活和生命不斷的進行深刻的挖掘和反思。


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王藝先生

北京時代美術館在近些年一直十分關注青年藝術現象,並針對此舉辦過一系列的藝術品展覽。從藝術的發展脈絡來看,青年藝術群體越來越多的呈現出了個性化、微觀化和多元化的藝術特徵,這些現象和特徵也往往暗示了一個時代的某種審美和文化流變,包含了對當下藝術的隱性思考。隨著數字時代的發展,一方面,青年人在感知自我的同時,開始有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條件,去重新思考個體生命的日常省察與自然世界的複雜性,另一方面,隨著網路和科技的發展,使得藝術在伴隨人類的進程中,橫跨文化史、科學、哲學和宗教的多重釋義成為可能,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和呈現的問題也更加開放和多元。

關於此,2016年8月3號在北京時代美術館,就再次舉辦了一場以青年藝術家的當代藝術為展覽主體的藝術活動。本次活動遴選出36位青年藝術家,共計展出作品100余件,其中參展的藝術家分別是:

Alice Pedroletti(義大利)、陳軒榮、蔡磊、柴覓、何健、孔令昕、李青、李旭偉、李競雄、劉辛夷、劉玉潔、劉嘉嘉、欒佳齊、馬佳偉、寧長亮、潘戈陽、潘黎、彭丕、任瀚、孫博、王鳳鴿、王海龍、王禮軍、王琰迪、薛承林、閆珩、楊穹、姚朋、于洋、應歆珣、岳艷娜、張孟良、張秋實、張文榮、張偉、朱曉光(按拼音先後順序)


嘉賓和參展藝術家合影
 

這次活動的名稱為“2016時代青年藝術計劃 | 旋構塔•青年藝術實驗場”,首先,選取的展覽藝術家群體很明確,為活躍在當下的中國青年藝術家,其次在展覽的藝術表現形式上也一如既往的繼承了時代美術館近些年的切入角度,多為是跨媒介和學科的藝術形式,展覽方以藝術觀察者和學術梳理者的身份介入青年藝術現象,發現當下藝術自發的新視角和新實驗,突破藝術評判的模糊界定,展開藝術邊界的思考和探索,為觀眾介入當下藝術創造更多無限的可能性。

在展覽開幕式之後,時代美術館還舉行了一場藝術對話式的沙龍活動,分別邀請了:何桂彥、黃篤、王春辰、段君四位先生就“當代藝術的話語生産與表達差異”進行了對話。對話節選附錄如下:


嘉賓對話


活動主持何桂彥先生

何桂彥:當代藝術具有特定語境和時代背景

我們所理解的當代藝術,在過去的時間節點和30年發展當中,和今天的當代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八十年代初,只要你是現代主義語言,只要你是反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敘述,以及背離高大權的敘述你就是當代的,所以八十年代中期只要你的作品是抽象,只要是表現甚至超現實主義的痕跡,只要跟學院拉開距離你就是當代的。九十年代當代是你在知名話語當中的經驗,你的調侃你的反風等等就可能是當代。所以我們注意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所説當代藝術不僅它的形式和媒介發生變化,在背後支援它的途徑和邏輯也在發生變化。

可能今天我們在青年藝術家看來,我們得天獨厚條件是你可以使用任何媒介,你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行為等等,但是你發現也有困惑,什麼樣的行為才可以生成自己的藝術,什麼樣的表達在現代會顯得有意義。當我們可能回到具體創作當中,會發現每個同學,或者每一個青年藝術家你們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有的藝術家更多是個人情感的表達,有的藝術家不會考慮純粹個人個性的表達,可能還有一類藝術家,他可能跟個人沒有關係,也不追求跟時代和美術史有關係。但他一定要在自己的邏輯和話語當中,讓自己的作品生效,設定應有一個情景,所以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發現藝術不僅僅只是藝術家的創作。

換句話説,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是藝術家完成的。我們看到有一個摸不著的手,有一個話語體系,有一個邏輯有可能比藝術家還要強大,它在提供一個參照,提供一個上下文,現在的問題就來了,我們怎麼營造這個語境,怎麼讓自己的作品在話語體系中生效,這就是我們今天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今天我們可能會産生困惑的原因。我們希望在我們的過去30年曆史情景當中去看有沒有一些規律,有沒有一些話語在特定的時代和語境當中生效的,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核心的命題。


對話嘉賓黃篤先生

黃篤:藝術話語的生産,需要多面的因素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命題,當代藝術話語生産,要想納入到藝術創作裏邊,實際上它貫穿藝術創作和話語之間,某種意義上我認為是一個批評和理論化的過程。藝術家根本不考慮是不是有一個話,更多考慮是藝術創作裏邊對現實,或者對個人話的表達,我們怎麼理解話語,怎麼生成話語。藝術創作跟話語生産是有一個間隔的,不是有創作就有話語。所以我想通過對藝術現象的一個概括,或者一個總結,來構成一個話語。比如中國九十年代,玩現實主義,也是被賦予了話語,我想這個解讀本身,藝術家創作完了以後,我認為這本身就已經先構成了他的話語基礎,緊接著後面才是批評,或者理論,或者策展來不斷生成的話語。當然我自己認為,我們除了理論,或者策展實踐以外,我們不可忽視的在21世紀以來,關於新的青年藝術,商業的力量對話語生成作用還是很大的,所以我想研究這個問題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問題,一個理論命題。


對話嘉賓王春辰先生

王春辰:藝術家要做的需要磨練技術和擴充思想

説到藝術家和藝術史的關係,我們都知道,藝術歷史是藝術史家書寫的,但是他們書寫歷史的時候是依據什麼寫的?所以説,説到這一點我倒覺得從可操作的層面來説,藝術生産都是借用其他的某種方式,去創作不曾發生過的,或者別人沒有嘗試過的作品,以確定您在這個場景下具有當下和時代的關係,所以話語生産和藝術話語生産就是這樣,如果按照別人的邏輯去做,無論做得再好都很難進入,而跟藝術美不美,精緻不精緻,優雅不優雅,是不是被別人收藏都沒有關係,可以收藏,但是它不是決定藝術存在的方式。當然它需要這樣迴圈的關係,但是它不是終極目標,所以從這個角度,我想更大的挑戰是這一代人,上一代人他們知識來源在哪,像劉曉東一樣,他有很多他自己的關係,他一套藝術生産模式是有他自己的模式,沒有這個模式劉曉東也不會成功。現在一個具體的藝術家,能不能把一套自己想創作的東西,跟自己有關的東西,創作出來,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畫面的形式,或者一個簡單的外在的形式,可能這是更大的要求。

真正作為這個時代的代表一定是新知識吸收上有大量的內容,否則後期是走不下去的。為什麼很多藝術家焦慮,焦慮只是在畫面上焦慮,而不是焦慮在知識的深入上,這個知識不是簡單的資訊的攝取,而是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入的探討。如果只是畫面上注意有什麼新的圖像和什麼新的語言方式,這肯定走不下去。我們看到的國際上,包括安迪沃霍,波洛克等,他們越到年長的時候,包括畢加索也是,創作越來越豐富,這些東西我們沒有看到,我們只記住代表性的作品,認為定性他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其實展開他們更多的創作時,你們發現越到成熟的時候,他藝術創作越是跟他整體知識同步,包括之前聊到的那麼多的藝術家,就是因為這些藝術家真的是在讀書的基礎上,他們對藝術有豐富的理解。藝術家一定要多讀書,寫作,因為很多時候,藝術家不説,光靠理論家來説,藝術是説不清的。


對話嘉賓段君先生(右)

段君:青年藝術要有主觀圖像生成意識

我認為九十年代這個時候青年藝術創作和我們現在青年藝術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在於那個時候的藝術家,他們往往把他們看到的世界當成一個圖像,他們表達出來的可能就是這個圖像,所以他們很重視圖像,他們早期圖像感很強。包括當時的行為藝術創作,很大程度上也是把世界看成一種圖像,但是在圖像裏邊可能加入自己很多的感受,比如對生活的感受,對社會的感受。

但是到今天,比如從這個展覽可以看到很多的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今天的青年藝術家很少把自己的作品看成一個圖像,或者不再簡單的是一個圖像,他更加重視圖像産生的方式,這個産生的方式歸結起來就是話語這個詞,可以很好的歸結,我們看到今天比如像墻上的這幾張,是選擇一個角度形成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眼前的世界。還有今天看到有很多把圖像疊起來,通過繪畫裝置組合,讓圖像呈現出不同的感覺。所以這個區別就非常大了,所以青年藝術家有一些圖像生成的意識,已經脫離了圖像,在現在來説非常關鍵的一點。


對話現場
 

在對話沙龍結束以後,本報記者針對一些問題對幾位嘉賓以及參展的藝術家進行了一些採訪。

如何看待當代藝術

陳軒榮:在我看來當代藝術是一個動詞而不是一個名詞,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藝術中,不管是中世紀藝術還是文藝復興藝術或者十七、十八世紀的藝術,他們的作品放在他們自己的時代也可以説是“當代藝術”,我覺得當代藝術不僅是用媒介或形式來區分它們,無論是架上藝術、影像藝術、裝置藝術或者行為藝術來判斷它們的先鋒性或當代與否,反而是內容方面,內容現在變得比形式更為重要,從內容上區分是否跟時代産生聯繫。

當代青年藝術和時代審美的關係

何桂彥: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青年藝術現象,從1980年以來,在各個時間和階段都涌現出一批以青年藝術家為代表的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運動。從這個角度講,青年身上的朝氣、反叛和實驗精神,是體現的非常充分的。在今天來説,對於當下青年藝術家來講,最重要的是他們對資訊、對審美,以及來自於科技和最新的圖像生産的方式,用到當代藝術的創作當中和媒介的表達當中,這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對今天的青年藝術家創作的審美,應該來説是超前的。

當今藝術環境下的當代藝術的文化內涵

當代藝術有很多形態、風格和各種表達的手段,但最為內核的還是一定要和時代發生關係,和現實以及個人的創作發生關係,最後要回到時代的現場,回到今天的藝術史情境當中,這很重要。

部分參展作品:

 

展覽及活動現場:


現場觀眾提問
 


參展藝術家代表發言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據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時代美術館除此次展覽外還將在展覽期間舉辦3場藝術對話以及一系列側重於展示當下青年文化、相關領域帶有實驗性的數字藝術、影音劇場等活動。

藝術對話二:

“後網路時代”的影像藝術

沙龍時間:2016年8月13日 15:00-17:00

主持嘉賓:董冰峰(獨立策展人、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

對話嘉賓:馮夢波(著名媒體藝術家)

張獻民(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何蒨(媒體人、巴黎政治學院博士)

藝術對話三:

中國藝術的詩性原理

沙龍時間:2016年8月14日 15:00-17:00

主持嘉賓:夏可君(哲學家、批評家、策展人)

對話嘉賓:臧棣(著名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敬文東(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張光昕(詩歌評論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影像放映:

“超乎影像”一場走心的夏日觀影趴——“從克萊蒙費朗到北京- 歐洲短片巡展”

活動時間:2016年8月13日 19:00

活動嘉賓:蘇靜(畢業于法國里昂二大盧米埃爾電影學院,首都師範大學科德學院傳媒學院影視係副主任;中國影視藝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微電影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與實踐基地副主任。)

劉興(導演)

影音劇場:

《《《 氵》》》柴覓影音劇場作品 — 一場以“水”為媒介的溝通儀式

活動時間:2016年8月12日 20:00-22:00

活動嘉賓:柴覓(跨媒介藝術家)

thruoutin(美國電子音樂家、音樂製作人。)

潘麗 Anita Pan(多元創作人)

活動介紹:藝術家柴覓于2015年發起了這場關於“水”的實驗演出,邀請兩位聲音藝術家thruoutin(美) 和 潘麗(中),共同合作和創建一個多媒體影音劇場。通過自創的水裝置,在現場進行發聲,取影,造象。水作為整個演出的媒介與議題巧妙地與裝置、行為、現場音樂、即興歌唱和現場影像結合在一起,挖掘由水引發的多種意象,製造抽象詩意的影音體驗,探討人與環境的多重關係。根據水不同形態和體量的從小到大,演出分為三個樂章,滴、流、涌,它們將共同呈現一場由水製造的特別對話。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