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同的畫裏用水很多,在宣紙上層層積染,他喜歡這種材料的厚度和包容。接近水色的淡墨堆積出水的形態和人在水裏的運動,杜小同選擇了人和人的身體,以及水墨作為承載的變化萬千。生命在一呼一吸間的繼續,對應了筆下一進一退的延伸,而這就是他所嚮往的無形勝於有形的境界。
《潮1》63×99cm 紙本水墨 2014
從“人體”打開的天地
2009年開始,杜小同開始專注於人體的描繪,在這之前,他已經完成了眾多題材的嘗試和探索。不斷地面對畫面中“形”的變化,才會對材料、描繪對象以及藝術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是對藝術本體的追問,把人體作為畫面中心的時候,畫面中的所有的要素都對杜小同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西方美術史的進程中,人體在造型中體現出來的豐富繁雜,是每個藝術家對藝術、材料、以及整個時代最深刻直白的折射,但在中國畫的系統中卻沒有對肉體真正的直視。杜小同從眾多龐雜宏大的題材中選擇了人體——繪畫中最基本的對象作為筆墨語言的承載,同時也把自己拋進靈魂于肉體上無限輪迴的體驗中。
他在畫面中加入灰色,讓人的形體離現實遠一些,更遠一些,在去除寫生描摹的客觀之時,讓每個人體詮釋了精神的附著,想像的深遠以及生命狀態。杜小同説,這些人超越了現實中的自我,在完全投入對象本身的虛幻中,重新審視了所有近在咫尺的實在之物。
《島嶼1》47×282cm 紙本水墨 2014
《海風》87×192cm 紙本水墨 2014
2011年期間,他開始嘗試在畫面中使用紅色。從顏色本身來説,就于傳統的視覺體系拉開了距離,它是血的顏色,也同時提示著生命的存在。在紅色極具張力的表現中,杜小同依然用十幾遍的渲染,在很薄、很透的顏色中作足了它的豐富和厚度,而它所承載的生命體中,也寫盡了時間的蒼厚。 那時的水墨界還沒有人把人體的形和顏色處理成如此模樣,這個時期已經孕育出杜小同在語言上的獨立和特殊。在單純的人體中解決了語言問題後,他開始嘗試加入場景的描繪,以賦予這些人一個時代的痕跡和他們的處境,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多重關係中延伸著對藝術的思考。這種處境裏有肉體的,也有精神的。單從視覺上來看,這些人體的灰色因為用了足夠的水,而與背景甚至是紙張相融無痕,作為獨立的圖像,它已經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水墨畫的認知和理解,其中的當代性是屬於語言本身的,但從時代的層面來看,這樣的單純仿佛缺少了一種回憶,是久遠文明的消失和彌散。
由此,杜小同嘗試著給這些人添上時代和文化的資訊,他將這些人放逐在荒原上,擱置在松樹或仙鶴的兩旁,這些有著集體記憶的符號為觀者提供了更多的空間。 這個空間能夠有多大,取決於他看人的角度。杜小同説,在傳統文化中,人是放在一個更大的自然環境中來觀照的,他不是具體的人,他是自然的一部分。於是,呈現出今天的面貌,人物越來越小,場景越來越大,它提示了人和自然的關係和歸屬,也包含了杜小同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島嶼2》48×282cm 紙本水墨 2014
《倦》71.5×365.5cm 紙本水墨 2014
《薄寒》49.5×248cm 紙本水墨 2014
“花鳥”的空間
對杜小同來説,宣紙、水墨這樣的材料本身擁有強大的文化屬性,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也同時反應在他們對空間、材料以及人和自然關係的處理上。中國畫的每一筆都蘊含著人的心性,同樣是線條,在中國畫的系統中它不僅是畫面結構的局部,還有對線條的審美以及審美背後對一個人在品格和心性上的感知和閱讀。從單純地描繪人體,到人和空間的結合,基於對中國畫語言的深刻理解,杜小同在畫面中不斷推進的還有他對空間的理解。在臨摹經典繪畫的過程中,山水畫裏的筆法、墨法,有循物造型而出現的皴擦點染,而花鳥畫中的空間意識對杜小同的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
《春水》45×107.5cm 紙本水墨 2014
比如畫竹,先畫哪一支竹,後畫哪一片葉,其中的前後順序蘊含著古人于空間的理解和營造法則。這看似的簡單程式背後,可以演變出無窮無盡的空間關係,而僅非在單點觀察中的透視法則。杜小同説,這些空間的營造中,實則是線條裏不同的形,和線條之間關係的演進。齊白石墨色變化並不多,線條質樸厚重,幾對蝦不同的前後坐落就能在一片空白中演幻出無窮無盡的空間,而這在杜小同看來正是中國人在空間理解上的精髓所在。
即便宣紙再包容,水墨再靈動,它也不具備油畫的覆蓋力,沒有機會讓你修補缺憾。唯有在每一筆裏的凝氣聚神,在每一筆之間構建空間。杜小同畫人和人所處的環境時,依循著自己的作畫步驟,找到畫面裏的參照點,從而演變出周圍的一切。
這種看似充滿秩序的疊加營造中,杜小同卻沒有使用草圖的習慣,沒有草圖也就沒有設計和事先的安排。在理解和利用著營造空間的秩序法則時,他也同時讓感覺在其中發揮起效用,如履薄冰的行筆之下才能體現出中國畫中對線和形的審美,也就是他所説的心性和品性,而這也正是他在畫面中所秉持的最重要的傳統。
《潮2》62.5×100cm 紙本水墨 2014
傳統的顯像
杜小同在西安美院附中學習時,接受的都是西方藝術系統的教育,對藝術的期待也是向著油畫去的。但當面臨大學專業的選擇時,他正視了自己真正的內心和與生俱來的氣質,杜小同從小喜歡書法,也臨摹畫譜,這些養成決定了他在走進中央美術學院的時候,毅然選擇了國畫係。這裡相對自由的環境讓他對水墨本身並沒有禁忌感,畢業之後,杜小同離開北京來到了陌生的煙臺。每個獨自面對畫案的夜晚,成就了他對中國繪畫和水墨材料本身最重要的理解。
探索並不是進入傳統不得自拔,而是在過去的傳統之上形成當下的映照。2010年,杜小同於水墨的造型中有了進一步的體悟,這種體悟不在於造型的寫實或抽象,而在於具體造型背後真正的文化存在,是什麼支撐著畫筆運動的方向?是什麼給了線條不同的審美表現?又是什麼真正地構成了我們對點、線、面和色彩在畫面中關係的理解?
《他們1》66×99.5cm 紙本水墨 2014
是文化,以及在文化的浸養中構成的天性使然。杜小同説,中國人的造型跟西方人的造型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每個人都像是武林高手,身懷絕技,也能樹門立派,但如果能化招式于無形,那境界也非同常人了。換句話説,重視“造型”,又不會作為問題本身成為畫面的中心,它完全隱含在畫的裏面,只是一個簡單而樸素的訴説。對杜小同來説,如果畫面最終解決的問題還是語言的構成,那些造型方式,線條色彩跳出它的環境而向觀眾搔首弄姿的時候,作品本身也逃不了膚淺與單薄的命運。當杜小同在繪畫中所有的動作、痕跡和內心有著真正的契合時,他對造型以及造型背後的意義也有了不同於他人的理解。
如果説畫面中僅有人體的時候,杜小同還限于造型的迷戀和意味中,那麼人體之後,越來越大的場景則讓形式語言融入了意境的層面中,它豐富,龐大而統一。無論在視覺上,還是在思想裏,足夠的遠才可以看到足夠的大,當代藝術越來越微觀的視角和討論,已不再具有“遠”的力量,所以在杜小同看來,當所有的語言遠至彼岸時,繪畫才能觸及到那些關於“宏大的”和“深刻的”內涵。
《秋影》46×107.5cm 紙本水墨 2014
筆墨的承擔
杜小同的紙是立於墻面的,這也決定了他會像創作油畫一樣去控制整張空白的紙面。傳統在每個人身上有不同的顯像,在杜小同這裡它沒有所謂可以固定和效倣的形式,而是從自身的體驗中生發出來對規則和秩序的建構。水墨在這裡可以無限延伸,並充滿生命力,當打破所有的禁忌感時,更能體會如此的境地。
在創作純水墨作品的同時,杜小同也嘗試了新的材料,將相機拍攝的海景處理成黑白之後,列印出來並在上面用墨,圖像中已有的海的形狀和水的線條,和留在上面的墨痕形成強烈的對比,它將海和海的想像並置在一起,把現實化為虛境,將墨色變為視覺上的實體。它提示著你如何看待形式語言和造型對象的關係,而這或許就是杜小同的創作中並不存在的草稿和它的價值。 我們聊這幾年備受讚譽的“柒舍雅集”,談他對近在咫尺的海和對游泳的愛,還有每天清早的散步和陪伴在旁的大狗。而這是他的生活、藝術和作為藝術家的承擔。
談到12月14日即將在正觀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杜小同談到,他從來沒有單獨的集中拿出來這麼多作品,他希望通過這次展覽來重新觀望自己,認識到某些問題的存在,産生新的體悟。
《他們3》94×64cm 紙本水墨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