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抽象藝術雖非“天書” 讀懂還需下點兒功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2-29 11:32:35 | 文章來源: 廣東日報

抽象主義繪畫最早産生在100年前,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生活中幾乎能隨處見到抽象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大街上的抽象建築、印製在各種材質上的抽象圖案,但是,對於抽象繪畫,大眾的認識和疑問可能還停留在“看不懂”、“亂畫”或者“沒有技術含量,小孩子也能畫”。那麼,抽象主義有哪些特點?應如何欣賞、品評?記者就此採訪了藝術批評家、中國美術學院博士聞松。

熱抽象抒情 冷抽象冷峻

抽象藝術指非具象、非理性的純粹視覺形式。一般説來,抽象藝術有三個內涵:首先,不描繪、不表現現實世界的可觀形象,不反映現實生活;其次,沒有繪畫主題,無邏輯故事和理性詮釋;最後,純粹由顏色、點、線、面、肌理構成組合的視覺形式。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馬列維奇是世界抽象藝術的“三駕馬車”,其中以康定斯基為代表的稱為熱抽象,以蒙德里安和馬列維奇為代表的稱為冷抽象。

聞松介紹説,康定斯基是俄羅斯人,他在歐洲遊歷,學到西方的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但最後他與這些流派漸行漸遠,是覺得藝術應該關注和強調精神層面。1912年,康定斯基在著作《論藝術的精神問題》中強調,畫家對於色彩與形式的表現必須觸及人的內心世界,是內在精神性的表露。經過這樣的認知轉變,康定斯基的繪畫就從表現主義的階段形成所謂“熱抽象”風格,就是通過線條、色彩、空間之間形成一種運動的扭曲的關係,它消滅對自然物象的提示,回到一種非常明確的、聯想的、非敘事性的藝術形態上,特別是康定斯基結合了音樂的旋律性,畫面出現旋轉、交錯的風格。

而蒙德里安最早受象徵主義、立體主義的影響,在進行現代主義的探索中,把具象的形象畫得越來越簡約,最後形成了以垂直線和水準線為主,再加以冷峻的色塊和造型結構,完全進入了一種分離主義的色彩探索當中。

因此,兩者的風格差異也很明顯:熱抽像是一種無規律的色彩組合、自由的點線面關係和空間佈局;冷抽象主要圖式特徵是有規律的點、線、面、肌理交錯,符號重復或規則構圖。聞松總結説:“總之,熱抽象強調性靈層面,強調情緒化的筆觸應用,是一種抒情型的抽象,因此也被稱為感性抽象;冷抽像是強調冷峻、簡約化的結構和單純性抽象結構的認識,因此也被稱為幾何抽象、理性抽象。”

細心體會抽象藝術方能進入狀態

在很多評論家眼裏,抽象畫是非理性的,也是非具體、非邏輯、無故事的,對抽象畫的欣賞不是用懂或者不懂來衡量的,而是用喜歡還是不喜歡,好看還是不好看來區別和選擇。

聞松在採訪中則進一步強調:民眾在認識藝術的時候,可能是用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去理解,這裡面關係到對民眾知識性的普及不夠,其實不僅僅在民眾當中,即使在專業人群中的很多藝術家來説,對於藝術流派的來龍去脈、內在邏輯的變化也是一知半解的。對於已經風格性的抽象藝術來講,已經沒有太多玄妙的、獨創性的意義了,因為它已經被認同,並形成了人類文化的經驗,可供後來人學習、傳承。

“因此,我認為,欣賞抽象藝術還是基於個人對藝術的感悟力。文化內涵不一樣,對藝術理解的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但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個人的好惡來認識藝術本身。從藝術本身來講,人類對藝術有天然的欣賞能力。喜歡不喜歡,完全是個人化的,無法強求,但從基本的現象來看,我想還是有一些是常識性的東西,就好像去聽古典音樂,一開始可能聽不懂,但經常去聽,有意識去看相關的書籍、介紹,去細心體會,慢慢地也能進入狀態。欣賞藝術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還是有技術含量在裏面。”聞松説。

獨家視角“四歲的畢加索”不算嚴肅創作

很多人質疑抽象畫的技術含量太簡單、太自由,與此同時,三四歲的小孩子隨手塗抹的畫作也能賣出高價、被譽為未來的畢加索的報道也不鮮見。對此,聞松表示,在目前的情境下中國的藝術始終是以描摹、模倣甚至是臨摹、傳承這樣的形式,中國絕大部分民眾因缺乏美術史基本的素養,才會導致對抽象繪畫的庸俗化認識。抽象主義不是石破天驚突然出現的,是經過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經過幾輩人很多年甚至是一生的探索,才出現現代藝術的成果。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抽象藝術,像科學探索一樣,背後有著美術史、思想史的支撐,包括當時文化的積澱、兩次大戰之間人們的精神狀態,這些都必然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至於“四歲女孩被稱為未來的畢加索”之類的報道,聞松表示,“這裡有一種炒作成分在,其創作和藝術家嚴肅的創作不一樣。甚至我們還能看到一些報道裏,智障人群、精神病患者,他們的畫有些的確很好,反映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另外一極,需要被肯定,但是,藝術史關乎人類精神的發展,其背後有著文化邏輯的發展和精神史意義的支撐。而大師級的榮譽更是人類對於最頂尖的藝術作品的創新性、開拓性的讚譽,大師處於文化史的脈絡之上,而一些天才兒童、精神病患者之類的畫作,那種無意識的東西,是不可被複製的,不能作為文化邏輯來呈現,不應該被納入嚴肅的、學術的脈絡當中。”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