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聽到風景——袁廣油畫個展于798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11-14 00:10:00 | 文章來源: 太美網

藝術家簡介

袁廣,油畫家,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繪畫係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油畫創作與教學。1961年3月生人。1978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7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第四屆油畫研修班學習。由於曾系統學習過中國畫和油畫,因此其作品風格也結合了東方繪畫精神和西方的寫實畫風。2008年在北京創立“表像主義”繪畫主張,以期建立起一個具象繪畫新的衍生。

代表作品主要有《軟浪》系列、《山的皮膚》系列、《水的皮膚》系列以及《光的聲音》系列等。油畫《軟浪》No.2在第十屆全國美展獲獎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3年至98年在任職首都師範大學美術系副主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館長,致力於打破當時美術界單一標準的現狀,先後承辦和策展了一系列當代藝術展出活動,其中“’94中、日、韓交感藝術祭”(北京、東京、水原)、“’95北京—柏林前衛藝術交流展”(張開嘴、閉上眼)、“’96個人方式”(《無常》、《掀開》、《廢城》裝置展)、“位移”(女藝術家四人裝置展)、“華城-北京中、韓藝術交流”“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等,産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受到業界廣泛關注。首都師範大學美術館也成為九十年代期間國內唯一能夠展出當代藝術作品的開放性展館。首次使國內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進入正式展館,首次在國內舉辦中國藝術家與國外藝術家的裝置藝術聯展。

袁廣,重置我們想當然的每事每物

文/張浩然

袁廣的作品帶有一種哲思的意味,觀者會在他的作品前停留,細細品味、揣摩,畫面傳達出淡然與平靜的氛圍,同時感性的圖式與觀者的感知産生了融通。袁廣的作品是追求審美的自然反應,可以用表像主義繪畫的概念來解釋,他挖掘並抽離出自然物象中的符號語言,採用羅列布陣的方式表達對於寫實繪畫的重讀;畫面中出現一些具有圖式感的形象,觀者第一眼看到沙灘上的鳥,首先就會判斷出它是小鳥,是視覺經驗中的物象,鳥的數量、比例大小、進深遠近正是最舒適、最常態的量,欣賞片刻之後,又覺得這些小鳥似乎從未在現實中出現過,卻親切至極;同樣具有圖式感的符號還有沙灘的肌理,肌理式的符號是袁廣對於慣見物象深切感知之後的提煉,因此畫面中再現的沙灘即是我們見過的,卻又是不存在於現實的。這些圖式化的元素被袁廣合理的布陣于尺寸有限的畫布,形成觀念中的真實,引觀者駐足,産生無限遐思。

無論是小鳥的圖式還是沙灘肌理式的符號,來源於袁廣對於表像主義哲學的深入研究,在袁廣看來,所謂表像並非客觀的表面現象,從視知覺心理學的角度,表像是人們觀察過某事物後,當客觀對象不在眼前的時候,人們經過主觀處理在腦海中形成對某個客觀對象的映像。2008年袁廣提出了“表像主義”繪畫主張,並與有相同追求的朋友成立了名為“表像主義”的小組。根據心理學上的表像主義(Representationism)概念,以關注和挖掘自然表像中的符號化表達方式為基礎,以再現自然物象為宗旨,試圖建立一種具象繪畫的衍生風格。在創作的過程中,以現實的物象作為具體的依據,感知、體悟並抽離出自然表像的符號化圖式進行描繪。正如于洋所述:“在對物象的描繪上試圖貼近真實,但又不同於照相寫實主義對於‘逼真’的追求,超越了對自然純粹的再現,而是在表像中‘再造’某種概念的真實,以波瀾不驚的畫面呈現出一種發自心源的安靜”。美國藝術推廣人洛根?杜伯納(Logan Dubner)看到袁廣的畫後,這樣描述自己的感覺:“第一次看到袁廣的畫時,我被一種感覺所充斥了。那感覺好像是看到了曾經看到的地方,曾經經歷過的情感和曾經想像過的藝術景象。但是,我又感覺看到了從未有人看見過的地方,經歷過從未有人經歷過的情感,激發出了從未有過的藝術靈感。袁廣藝術創作的天分與精妙之處,就在於重新創造了我們想當然的每事每物。”

袁廣這些具有表像主義涵義的繪畫作品是對人們經驗式視覺習慣的反思,同時在表達自我感知的基礎上,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意境,純粹、深遠、厚重、安和,范寬畫作中“致廣大,盡精微”的精神在畫面中詮釋有佳。所以作品中佇立的帶有靈動感的小鳥圖式,帶給觀者的是恬淡與平靜,使觀者心神皆怡,袁廣作品是自然的表達,是探索研究後順利成章的生成,具有平和、自足的意境,具有傳統文人所追求的學養,同時袁廣的繪畫語言專研,正統,與作品的藝術價值成正比。

嘉賓合影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