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以三件作品管窺大寫意花鳥畫的精神內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9-18 11:27:14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三、把大寫意花鳥畫推向極致的齊白石

近代的齊白石是“雅俗共賞”風格的典型代表。作為一位質樸的農民畫家,他的作品總是充滿著淳厚樸實的鄉土氣息,但又不失大雅。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畫,繪畫題材非常廣泛:山石雜木、飛鳥魚蟲、田間野草等所謂“俗景”無不入畫。另外,他還將日常生活中的蚊子、老鼠等引入畫面中,使畫面增加了生活氣息。齊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理論,並以自己“衰年變法”的勇氣進行實踐。在他的畫中,寫意精神的自由與具象形態的約束成為對立又統一完美的集合。齊白石在他的寫意花鳥作品中對於形和意關係的處理進行了完美的闡釋,把中國畫的意象審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齊白石(1864—1957年),名璜,字瀕生。白石原為其號,另有別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早年做木工,後結交當地文人,學習繪畫、篆刻、書法、詩文等。以鬻畫治印為生。早年多次出遊南北等地,1917年定居北京,開始起職業賣畫刻印生涯。建國後,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5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其年度國際和平獎,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齊白石認為藝術的本質和目的是要表現人的豐富情感活動與主觀精神情趣,而不是復現客觀對象,作畫要不唯求形似,更要突出神似與氣韻。這一理論和自陳淳以來的大寫意畫派的宗旨一脈相承。他提出“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5]的繪畫創作理論,並以他畢生的藝術實踐來印證。

齊白石蝦軸

圖3:蝦軸,山東博物館藏,三級文物。紙本,縱213釐米,橫49釐米。款識:八十五歲白石。鈐印:老白(白文)。

畫中八隻蝦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寥寥幾筆,用墨色的深淺濃淡,表現出一種動感。其中六隻用淡墨描繪蝦軀體,更能顯現出蝦體晶瑩剔透的感覺。一對濃墨眼睛,根據齊白石長期的觀察,蝦在游動時眼睛是外橫的,所以他將眼睛改為兩個橫。腦袋中間用一點焦墨,淡墨與濃墨的運用突出蝦透明的身體與堅硬的螯鉗,焦墨對蝦眼的描繪更能凸顯蝦的精神,頭胸尖端有堅硬的質感,而蝦的腰部,一筆一節,連續數筆,形成了蝦腰節奏由粗漸細。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遊蕩的,也有彎腰爬行的。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長臂鉗挺而有力,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彎曲變化。圖中雖沒有一點水痕,只有大片的留白,卻讓人感到八隻蝦遊得興致正酣。畫中八隻蝦,由疏到密,上面的三隻蝦好象急於和下面的蝦一起玩,奮力朝它們游去。齊白石從少年時代起,就對蝦的形體、外貌、生活習性有細緻入微的觀察,他甚至和蝦玩在一起,和蝦成了“朋友”,他家門口,有一個池塘,裏面有很多蝦,小時候齊白石就經常到那裏捉蝦玩,為他青年時候開始畫蝦奠定了一定基礎,他還自己養了幾隻蝦,每天觀察蝦的游動。齊白石創作這幅作品時八十五歲,正處於藝術創作的頂峰,畫出了“似與不似之間”最極致的蝦。

在畫的左下方,還蓋了一方白文印,上印“流俗之所輕也”,這枚印在整個畫面構圖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部分,既能得到篆刻之美的享受,又如“小小秤砣壓千斤”,使左面部分不致于太單薄,整個畫面和諧平穩,賞心悅目。印文語出司馬遷《報任安書》“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流俗之所輕也”。曾經被“主流”畫壇邊緣化的齊白石,一向不諱言自己的木匠經歷“草根”出身,非但不以此自卑,反而因此自豪。他恣意揮灑、豪氣淋漓的兩方印作“大匠之門”和“魯班門下”,正是對"流俗之所輕"的鄙視。此印當是那兩方印的注解。此印本係白石老人針對當時畫壇傳統勢力對自己非議的回擊,並有詩云:“吾畫不為宗派所拘,無心沽名,自娛而已,人欲罵之,我未聽也。…依流俗之見所不以為然、所鄙視者,未必就不是真知灼見,未必就是塵土俗物…”

這幅畫繼承了大寫意花鳥畫的主旨:用簡約的筆墨抒發作者的童真童趣之心。一簡:該畫寥寥幾筆,單純簡潔,省略瑣碎,主題鮮明,點到為止。大筆揮灑,筆筆可數,一氣呵成,乾淨利落,絕不拖泥帶水。用行書題寫:“南嶽山下第三亭楓林亭,曾騎竹馬之兒童。”表明自己雖為老叟,但有一顆兒童般的心。造型簡練,充滿情趣。該畫的圖式源於生活感受,經齊白石稍加經營,畫面既簡潔又新鮮,充分表現出了齊白石畫“簡而有趣”的童真意境。使我們聯想起童年的記憶。二拙。該畫是用大寫意手段、強悍的金石筆法勾畫而出,鑄就了其粗拙、樸茂的筆墨特色,恰似兒童繪畫,無拘無束,充滿稚拙氣息。人們常説齊白石的畫“雅俗共賞”,其原因就是可以從他的畫中感受到老人的童真之心。

齊白石一生創作出許多鮮活可愛的藝術形象,尤其是他晚年時期的一些大寫意花鳥作品都具有構圖簡約,筆意率真,蘊含著純真、爛漫情趣的特點。他能巧妙地將主觀意識與客觀認識統一在一起,將思想融入畫面。他的作品,無論是一枝花、一條魚、一隻小鳥,都神氣活現,而並無孤立之感。平淡天真之美就是一種不見雕琢之跡的樸素之美。這些藝術成就的取得並不是信手拈來一揮而就的,而是經過長期的觀察,把自然物象進行提煉的結果。為了力求形似,齊白石更是細心觀察。

大寫意花鳥畫最基本的審美特質是對於“形象”與“意境”兩者辯證關係的整體把握,對它的把握程度意味著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把握程度,從而決定了其藝術所能達到的高度。“形象”與“意境”的智慧把握也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只有對物象有深刻的認識和具體的感受,才能産生出“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這後來被齊白石概括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就會忘記抒發自己的情懷和情感,不能把自己對物象最真實的感受畫出來。既能夠尊重客觀物理之真實,又能夠不拘泥于物象本身,通過對形象的意象化處理,達到神似的藝術效果。看似無意,實則有心。一幅好的作品,讀者不僅會被它的構圖、色彩所吸引,而且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當時作畫的一種心情。由此這種強調主客觀高度統一的藝術主張便成了中國畫境界的核心價值,也使得畫家處於更為自由、更加主動的境遇。

大寫意花鳥畫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內蘊。首先,它必然受到儒、道、釋中國傳統三大思想的影響,有著一定的哲學思想文化基礎。儒家的指導思想是:“志於道,據于德,依於仁,遊于藝。”由此可知,“藝”是他們用來增加自己完美的德行所用。道家認為蘊含著天真和灑脫才是“真畫家”的條件。自娛,就是道家思想中的“乘物以遊心”,是借助筆墨和所表現的物象,來實現心靈的安閒和自適,從而達到精神的自由來緩解內心的勘測。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升飛。另外,文人畫的興起與發展也是大寫意花鳥畫形成的重要方面。王維、蘇軾倡導的“文人畫觀”促進了文人畫的發展,元明以降文人畫深入人心,以自我為本體,以筆墨抒寫胸臆,以繪畫語言傳達思想感情,明代時期,由於受到“心學”以及董其昌“以禪入畫”思想的影響,明代早期就開始出現了注重筆墨文化內涵的作品,如沈周、林良的花鳥畫作品。到明代末期,才正式出現以徐渭為代表的大寫意花鳥畫作品。大寫意風格形成後,後來又受到碑學、金石學以及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影響,風格不斷發展變化,最終形成了雅俗共賞風格。從這些大寫意花鳥畫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時完全進入一種情暢志蕩、心遙意遠、怡然自得的境界,無論花鳥魚禽,都能從中窺見畫家筆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由此而妙造自然。花情鳥姿意味無窮,意境無盡,美感盡收。

(文/鮑艷囡)

參考文獻:

[1]賈德翠。大寫意花鳥畫精神內涵研究[J/OL]。北京:中國知網,2012-4.

[2]明·陳淳。陳白陽集[M]。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3.

[3]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920.

[4]俞劍華.中國繪畫史:下冊[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2-3.

[5]徐改。齊白石畫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