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吳昌碩與二十世紀寫意花鳥畫名家館藏展在京展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8-08 21:26:4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展覽媒體預展現場

2014年8月8日,中國美術館從眾多的館藏精品中挑選、梳理了題為“大道傳薪•金石為開“的吳昌碩與二十世紀寫意花鳥畫名家展首先向媒體開放預展。預展現場,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副館長謝小凡、安遠遠以及本次展覽策展人鄧鋒向媒體介紹了整個這個展覽的策劃意圖及意義。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向大家介紹展覽策劃的初衷

首先是基於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文化建設的指示,其次,中國美術館依託自身豐富的藏品資源,加大了藏品研究策劃和展示推廣的力度,努力挖掘優秀藝術作品的深刻文化內涵以及所蘊含的時代風骨,使藏品的價值與當下的藝術創作和文化建設相結合這樣的策展思路。

本次展覽策展人鄧鋒向大家介紹展覽具體的學術設定

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一百餘件,在以經典作品展示吳昌碩“食金石力,養草木心”所開寫意新風的同時,遴選了齊白石、潘天壽、陳師曾、王震、趙雲壑、朱屺瞻、王個簃、陳半丁、來楚生、吳茀之、諸樂三、李苦禪、王夢白、王雪濤、于希寧、崔子范等16位二十世紀寫意花鳥畫大家,分為江南與北方兩大區域,以吳昌碩作品貫穿整個展覽,在對應的比較中展示每位大家與其之間的承變關係,勾勒出二十世紀寫意花鳥畫探古出新、雄健高昂的時代氣象。

綠梅,吳昌碩,1916年紙本水墨設色,148.5×160cm

在展覽現場,藝術中國記者採訪了策展人鄧鋒老師,他向我們介紹到:展覽以吳昌碩為源點,匯集其親傳弟子、再傳影響以及隔代呼應的諸位大師名家,縱向推展,南北對應,以世紀影響表達對一代宗師的緬懷紀念,在歷史梳理中展示“金石寫意”畫風的傳承與創變。

中國寫意繪畫源遠流長,其自傳統內部更生發展的道路從未停息,而寫意花鳥一途更是生機勃勃,自明清以來逐漸演化為時代主流,不斷拓展歷史新貌、深化文化內涵,至二十世紀則蔚為大觀。

紅蓮,潘天壽,1961年,紙本水墨設色,138.3×69.1cm

“金石”本指銘文、石刻及以刀刻石所産生的諸如篆刻、碑版等藝術形式,作為一種學問研究始於北宋,作為藝術資源滲入書畫則起于明清,尤其是清中後葉,“碑學”大興,書、印之風俱轉向崇尚古拙、質樸、雄健之風,繼而強勢導入山水與花鳥畫中,尤以在筆墨疏簡的寫意花鳥畫中最能體現。吳昌碩力拓新風,以“金石氣象”與寫意形態融通迸發,開創了二十世紀中國寫意花鳥畫雄強、剛健的“大道”精神,而這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體現。二十世紀中國畫壇的眾多名家無不弘揚此風,一股雄強、剛健的文化精神與美學追求貫穿始終,這條道路既是中國畫本體的自覺,更是時代的召喚和傳統文化的延續。

趙子云,葫蘆石榴,紙本水墨設色,

在展覽空間設計上,採用了具有現代形式感的岩塊展墻,色調深沉,形態硬朗,展線清晰,展覽的主題演化為的別致展場氛圍;在平面設計上,展現了寫意花鳥畫大開大闔的奇正結構以及畫風透疊的傳承對應,形成微妙的遞進變化,加強了對展覽主題的渲染,配合展覽印製的精美畫冊,採用傳統經折裝冊形式,可將展出作品全部展開,相互對比參讀,畫冊中有近五萬多字的研究、介紹文章,另設有“我讀吳昌碩”專題,將吳昌碩詩中所涉風格、題材詩句摘出,與作品相對應,由青年畫家與美術史研究者進行精讀。

范迪安館長在展覽現場向大家介紹吳昌碩作品特點

在展覽的公共教育上,此展立足當下中國畫實踐與學術研究,邀請著名美術史家與花鳥畫家從史學和創作角度讀解百年寫意花鳥畫之演進,邀請學者與畫家參與對話研討;另舉辦專題講座,以多形式、分層次的教育活動起到普及與推廣作用。

最後我們採訪了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他講到:展覽旨在使廣大公眾感受到傳統繪畫自強不息的內在生命,在審美鑒賞中認識到傳統藝術精華的文化價值,以此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演進的當代活力,弘揚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

據悉,本次展覽時間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8月9日到8月25日,隨後的第二階段展覽是從9月4日到9月25日結束。

展覽現場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