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面目:段建偉個展"于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7-12 23:32:1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面目:段建偉個展”開幕現場

2014年7月12日下午四時,“面目:段建偉個展”于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拉開帷幕。此次展覽由獨立策展人戴卓群策劃,為觀眾呈現了藝術家近年的一系列人物、靜物及風景作品,以一條完整的線索勾勒出段建偉藝術質樸、安靜而又神聖、永恒的“面目”。


藝術家段建偉致辭(中)


展覽現場

段建偉1961年出生於河南許昌。在繪畫的啟蒙時期,他的知識和圖像來源零散而單向,基本上作品在蘇派寫實和現實敘事的範疇追求豐沛飽滿的情感,生動和鮮活的旨趣。1991年的展覽“段正渠•段建偉油畫展”使段建偉在藝術界廣為人知,那種清風拂面的“新鄉土”繪畫,既疏離于自85新潮以來的激進浪潮,又和被過度抒情化了的流於矯飾的鄉土道路迥然有別,別開生面。

將“二段”展覽做為一個考察節點,對段建偉後來繪畫面目的生成至關重要。自此,段建偉對自身的繪畫理路展開了方向明確的有意識的清理。經過了各種半生不熟的新奇嘗試,迅速對前衛藝術圈子花樣翻新的知識生産的傾向保持了警惕,同時也對自己之前充滿生活流取向的鄉土敘事展開了反觀和重審。


左至右:著名策展人朱朱,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藝術家段建偉


展覽現場

        此後,段建偉受到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的強烈觸動,馬薩喬、弗郎西斯卡、杜喬、馬爾蒂尼等眾多藝術家給他提供了新的養分,他開始找到一種追尋許久的有意義的形式,籍此開始了鄉土文化的古典化形塑。中世紀宗教美術中對人物造像的崇高化、神聖化和永恒化的美學意義讓段建偉極為著迷,而此時他的畫面“越來越多地有了一種‘永恒’的感覺,一種空寂和高古的味道。”


藝術家段建偉接受媒體採訪

        段建偉逐漸由過往那種更現實的、形象生動的、帶有敘事性質也離生活更近的繪畫讓渡到一種更加含蓄和精神化的表達。歐洲中世紀宗教人物繪畫中那種不注重真實空間描繪,不注重真實色彩關係,而強調形象和色彩象徵性,喜歡運用寓意象徵的手法被他融入到對自身繪畫的研磨中。而這種象徵手法的運用,又決然不同於中世紀那種程式化的做為共識的普遍性所指,而是將形式和形象賦予其極為個人化的審美意涵。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近年來,段建偉常遊走于中國北方的石窟、寺廟和民間文化中,在古代造像和壁畫等傳統中得到新的啟示。他對人物的姿態、表情和畫面中的道具象徵物投注了更多的熱情,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變得模糊,場景更加被淡化,一切明確指向具體情境的因素被刻意抽離,此時的人與物都將被賦予更加普遍和永恒的意義。而在最新的作品中,段建偉無聲地融入了更多的觀念性和形式化的意味。藝術家使用了更加簡明的形狀和顏色來建立畫面關係,通過對體積的把握、形狀的斟酌和色彩關係的周處,形式成為最大限度解放趣味的媒介,繪畫實踐也因此獲得更為持久的意義和快感。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10日。


段建偉 《靜物》 2003 布面油畫 27×35cm


段建偉 《山》 1997 布面油畫 60×73


段建偉 《扛面》 2013 布面油畫 130×160cm


段建偉《合唱》2013 布面油畫 45×60cm


段建偉 《柿子》 2006年 布面油畫 160x130cm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