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等待花開”王華祥個展即將在今日美術館呈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2 14:10:0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等待花開”王華祥個展即將於2014年5月24日—6月3日在今日美術館呈現。王華祥的藝術以變化著稱。即使是同一風格的作品,每幅作品都有小的變化。每十年都要發生一次大的變化,從風格到媒材的徹底變化。80年代中期開始創作木刻版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專注于油畫創作。變化之大,讓人不敢相信是一人所為。王華祥的木刻版畫,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他的油畫作品則屬於典型的後現代繪畫。大約從05年開始,王華祥終止了他的後現代風格的油畫創作,2006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整容——王華祥的美術史肖像”,是他的後現代油畫創作的總結。儘管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在市場上,這批作品的反響都相當不錯,但是王華祥決意開始新的探索。

自此之後,他開始了觀念雕塑、裝置、行為和繪畫創作,與木刻版畫的現代主義風格和整容系列油畫的後現代主義風格全然不同,當我們回過頭去看他最近的創作,居然很難把它們歸入某種風格之中。在近些年的探索中,王華祥有意避免風格化,或者有意打破風格的局限,進入一種完全自由的表達狀態。這種無風格的狀態,正是當代藝術的典型症狀。王華祥用三個十年,走完了從現代、後現代到當代的歷程,我們可以籠統地將這個歷程稱之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歷程。只不過這個歷程通常是由不同藝術家走完的。比如,有些藝術家只專注現代主義風格,有些藝術家只專注後現代風格,還有些藝術家在當代領域中探索。由不同藝術家,甚至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完成的探索,王華祥以一己之力完成了。這除了藝術家好變的性格之外,也得益於整個時代的急劇變化。好變的王華祥生活在急劇變化的中國,於是有了一些看上去全然無關的作品。

但是,如果我們接近王華祥,就會發現,這些變化並不是偶然的。用現代主義來對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是80年代中國藝術家採取的普遍策略。當這個任務在90年代完成之後,現代主義就有可能因為失去了對手而成為膚淺而僵化的形式主義。後現代引起的思考,可以將藝術從膚淺而僵化的形式主義中解放出來。王華祥在“整容”系列油畫中所做的一系列拼貼,如中西拼貼,雅俗拼貼,虛實拼貼等等,成為中國少有的符合後現代定義的繪畫,儘管後現代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但是,後現代也在風格化中作繭自縛。王華祥之所以不再繼續“整容”系列油畫的創作,原因就在於當拼貼成為風格之後,它就成了一種形式主義的遊戲,儘管繼續創作有可能增加中西美術史的知識。

當王華祥放棄了現代和後現代風格之後,他的藝術就進入了當代狀態。當代與現代和後現代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前者不是某種風格,或者拒絕風格化。王華祥創作的雕塑、裝置、行為和繪畫,讓人感到震驚或彆扭,原因在於我們無法把它們歸在某種風格之中來理解。王華祥在挑戰藝術界中的習得詞彙,他將自己放逐在一種未定狀態,連自己也不知道方向和後果。用歌德的話來説,他不再前瞻,也不再後顧,而是集中在現在,集中在當下的感受。當藝術超越名利考慮之後,剩下的就是説真話。王華祥敢於説真話,甚至敢於曝露自己隱秘的心理活動。儘管弗洛伊德主義現在已經不再時興,但是將藝術視為無意識的昇華或者白日夢的看法,仍然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王華祥近來的作品,都是他真實的心理寫照。但是,王華祥沒有採用現實主義的方式,因為隱秘的心理活動沒有任何現實事物可以與之匹配。他也沒有採取表現主義的方式,過於嚴肅和直接的表現主義方式容易給人造成壓力。王華祥進入了超現實的領域。但是,為了避免超現實主義風格,他在局部採取了古典油畫的技法。這裡古典技法與現代風格的結合,沒有導致後現代主義的拼貼風格,而是在表達藝術家的真實感受。作為一個受過嚴格訓練的學院藝術家並且一直從事學院教育的藝術教育家,不講究技法倒顯得不夠真實。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王華祥在有意識地避免風格化。當代藝術重觀念輕技法的趨勢,並沒有讓王華祥違心地放棄技法,哪怕對技法的追求有可能讓作品看上去不那麼“當代”。然而,正因為如此,王華祥才創作出了真正的無法歸類的當代藝術。

王華祥不斷變化的目的,是要抓住真實。這並不是説他的現代主義木刻和後現代主義油畫就不真實,它們在創作它們的年代是真實的。但社會在變化,藝術家在變化,如果還要追求真實,勢必會導致藝術風格的變化。因此,儘管王華祥的藝術風格在不斷變化,但是追求真實的衝動始終未變。這裡的真實無關美醜,無涉善惡。它有點像現象學所説的“回到事物本身”。我們習慣用美醜善惡等概念來看待事物,而藝術總在概念之外。一旦讓我們放棄這些概念,直面事物本身,就會有一種眩暈,一種類似于柏拉圖的“洞喻”中所説的眩暈:一個被縛在洞穴中奴隸,習慣將墻上影子當作真實事物,當他獲得解放走出洞穴看見陽光下的真實事物時,就會眩暈。王華祥的作品會讓我們眩暈,也會幫助我們克服眩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