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線與韻的魅力:洪耀與劉玉山歐盟繪畫藝術展將呈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05 16:44:4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無題 (彈線) 1986 洪耀

1924年5月,在時任北京大學校長,前中國教育部部長蔡元培先生的支援下,斯特拉斯堡萊茵宮舉辦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中國藝術展。這次展覽也成為了二十世紀中國當代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時隔90年,2014年5月,在斯特拉斯堡成為歐洲首都和歐洲議會建立65週年之際,斯特拉斯堡市和人民再次迎來了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藝術展覽活動:第一屆斯特拉斯堡中華文化藝術周。

2014年的斯特拉斯堡中華文化藝術周將首邀兩位中國藝術大師洪耀和劉玉山。5月6日,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歐盟總部,將舉辦洪耀、劉玉山兩位中國藝術家的《線• 韻》繪畫作品展。

無題 (彈線) 2011 洪耀

以線造型,表現大千萬象,是中國自有象形文字以來,直至今日中國畫的一個重要手段。線的自身,伴同著畫面中的章法、構圖、結構,以及它的運作速度、力度、疏密、長短、濃淡、方圓的對比和協調,也在觀者的眼中造成了不同的美感。線條自身所擁有的形式美,和它創造出的內韻,就賦予了藝術家一幅作品的藝術性和精神性。

但是,線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國古人總結出的繪畫十八描,在歷代畫家的傳承中,就被不斷地給予了改造,使之更加豐富和完善,更具表現力和個性化色彩。隨著中西方在文化藝術中的碰撞和融匯,傳統中國繪畫中以線進行創作的畫家們,也開始了大膽的探索和革新,乃至具有顛覆性的革命。

洪耀彈畫現場

洪耀先生所採用的,便是後種手段——徹底摒棄了傳統的線和造型。他的畫面是抽象的,辨識不出畫面中有何具體形象。他放大了中國傳統繪畫中隱藏不露的抽象因素,朦朧而含蓄。同時,借鑒荷蘭冷抽象藝術家蒙德里安的幾何抽象法,用中國木工鼻祖魯班的墨鬥彈線,在予先鋪設好顏色的肌理畫材上,彈出很有對比變化的幾何體——或三角形、或梯形、或方形,它們彼此間又互為穿插交錯,而且是以不同顏色、粗細不同,濃淡不一的線性彈出來的。這些幾何形不是像蒙德里安那樣很理性、很安詳地畫出來的,而是有意地讓它具有盡可能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而彈線時所衝擊、濺落出的片狀和點狀色塊墨斑,也使畫面呈現出極豐富的變幻。因為畫家在操作彈弓時是處於十分亢奮、激情迸發的狀態,所以,彈濺出的線條和色彩,就非常具有活力和靈動性,使畫中涌入了一派熱烈、活潑的氣韻。由於彈弓是掌控在一個有著精深藝術修養的藝術家手中,他可以理智地支配手中的工具,使其依自己的主觀要求和意趣,循著藝術既有的法式、法則完成彈線。而畫家用中國傳統的工匠劃線工具、中國傳統的墨汁、顏色,在傳統的中國宣紙上,以一個中國藝術家的精神氣質,彈濺出的一派繽紛動人的圖畫,就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和激動人心的效果,而且,充溢著一股濃濃的中國氣派。因此,洪耀先生的藝術具有突破性,相當前衛。

無題 (彈線) 2013 洪耀

而同一展覽的劉玉山先生繪畫,則展現了傳統繪畫中“線” 與“韻”的更近乎常規的表現方式。它與洪耀的作品樣式、風格、手法,以及所採用的技術技巧,乃至材料工具,都迥然不同。兩相比襯,就使這個展覽就更有意趣。

實際上,我們細讀劉玉山的畫作,便會感覺到,它們並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水墨畫。首先,它所傳導出的意境和氛圍感,就大不同於人們司空見慣的那種江南的靈秀、迷朦、溫潤的情調。他筆下的江南景觀,更顯古樸、厚拙、凝重,更富有一種生活的實感和民間生活的醇情,它們可以很自然地引起觀者對過往歷史的回味和追憶。他的畫之所以耐讀和讓人動情,“畫韻足、意境深” ,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而從藝術的樣式來看,我們很少見有畫家,會以這樣一種黑白節奏如此強烈的版畫效果來作江南水墨畫。而是,是用枯筆濃墨,在粗糙的民間草紙上勾勒出來的,因此愈顯蒼渾、老道。這種獨特的水墨畫風格,是畫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一種大膽的演進。

安昌古鎮 之一 (水墨、草紙) 2014年劉玉山

此外,畫家在畫面的形體結構布陣上,也巧妙而自然地運用了幾何圖形的對比交錯法,因此,在古樸中又透射出了一種現代藝術所具有的整體感、秩序感和單純性。畫中的線條在流暢中見力度和韌性,在澀拙中見秀麗和挺拔。而且,線與線之間的穿插、交錯、銜接,也都很嚴謹而有序,具有一種韻律美。而那些疏密有致的點子和淺淡雅麗的色彩,與濃墨線條相呼應、彼此托襯,就使畫中的形象更顯得清晰和俊朗。

安昌古鎮之二 (水墨、草紙 ) 2014年 劉玉山

木瀆古鎮 (水墨、宣紙) 2013年 劉玉山

浙江古村 (水墨、宣紙) 2013年 劉玉山

紅果實(水墨、宣紙) 2014年 劉玉山

女人體(木刻) 2014年劉玉山

中國著名學者 書法家啟功先生題詞

無題 (彈線) 2005 洪耀

無題 (彈線) 2011 洪耀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