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紐約否畫廊將推出新展《韓冰與Luka Rayski: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3-26 16:47:50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紐約-否畫廊將於2014年3月29日至5月18日舉辦新展《韓冰與Luka Rayski:界》,並於3月29日5-9pm舉行開幕酒會。韓冰將展出最新創作的一批油畫作品,繼續關注人造和自然風景,現實和造型世界的錯位與交融,探討邊界所在。波蘭藝術家Luka Rayski將呈現小尺寸綜合媒介作品。這些作品被分組放置在撿來的畫框上,像是經過特殊處理的照片。結合了傳統繪畫筆觸和現代鐳射切割技術的作品是Luka精心策劃的一場實驗,他根據一套既定的規則作畫,將自己化身為理性的機器,然而創作過程中總有隨機事件出現,打破理性決策的邊界。

界框,作為文學和藝術上常用的表現手法,將內部和外部空間加以界定和區分。在不同標準的時間和空間,在觀念和實體,在真實和虛擬之間,邊框創造出必要的邊界和轉換。邊框創造出通向另一個世界的窗口,定義出一個完全由畫中所繪物所支配的空間。在奧斯卡•王爾德的小説《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畫家繪製的肖像替代格雷承受罪與罰,現實中的格雷永葆青春美貌,而靈魂的墮落則化為畫像上的皺紋和傷疤。韓冰和Luka都對被大眾媒體操縱産生的虛擬現實感興趣。韓冰的近期作品中依然糅雜著室內空間,劇場舞臺,影視圖像,建築景觀和自然風景,並進一步抽象成為純粹的幾何空間。在這些空間裏,人物看似缺席但卻無所不在。這些充滿劇情的圖像製造出的幻像是理解她作品的關鍵。一張建築物外觀的圖像被抽象為《Void 4》中的純形式空間。這裡只有幽暗的冷色調,模糊了邊緣的直線和平面,被一個抽象的幾何圖形突然打破,它是非人的也是非自然的,在邊界裏又定義出一個邊界。

由19世紀發明至今,攝影便不斷挑戰著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源於對攝影的著迷,Luka Rayski創作出一系列小尺寸的木板上綜合媒介作品,重新審視攝影及其他以機械複製為原理的媒介,反觀它們與科技範疇外的傳統繪畫之間的關係。為了使繪畫脫離畫家之手,Luka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規則,不斷重復疊加,直到畫面被再度塑造完整。例如,他用相同的水準線條填滿整個背景,然後將畫板置於水槽沖洗。重復此過程數次後,介於預期與偶發之間的細膩平衡浮出水面。他為創作過程賦予機械特質意圖挑戰了人和機器之間的區別,也凸顯了人類主觀動作的局限性——不到最後節點,真正結果不會出現,也無人可以準確複製最後的效果。

《韓冰與Luka Rayski:界》場景圖,攝影:楊嘉茜,致謝否畫廊

韓冰(b. 1986,山東濰坊),2011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2013年在紐約帕森斯藝術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工作和生活在紐約。韓冰的創作媒介主要是油畫,她于2008年獲得中國美術館當代油畫研究獎,是最年輕的獲獎藝術家。並於2011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優秀獎。2012年,她的作品入選Harper’s Magazine。她近期參與過的展覽包括《韓冰個展》(天線空間,上海),《萬物之智:2013帕森斯藝術碩士畢業展》(The Kitchen,紐約),《發現歸途:Wassaic藝術項目2013夏季群展》(Wassaic,紐約)等。

韓冰,空 4,亞麻上油畫,101.6 x 152.4 cm,2013-2014 © 韓冰,致謝否畫廊

Luka Rayski (b.1982, 波蘭華沙),在華沙大學文化人類學系學習後,Luka轉向波蘭Lodz電影學院。他于2009年從華沙藝術學院取得平面設計藝術碩士學位後,又到紐約深造,2014年即將從帕森斯藝術學院畢業。Rayski在波蘭和美國參加過很多展覽,包括《未來狀態》(紐約東25畫廊,2013),《為什麼並非所有人都愛冒險:關於Janek Dzjaczkowski的故事》(華沙當代藝術中心,2012)和《Luka Rayski:簡歷》(華沙Chlodna 25空間,2010)

Luka Rayski,在路上,高嶺土板上綜合媒介繪畫,拾得畫架,15.2 x 71.2 cm,2013-2014 © Luka Rayski,致謝否畫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