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馬瑟韋爾的抽象藝術與中國藝術觀念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2 11:30:22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抽象藝術被認為是對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發展起來的視覺主義繪畫的激進反叛。它旨在拋棄再現性繪畫的內容與程式,充分發掘繪畫媒介本身所具備的特質,與此同時,它要求畫家最大限度地將這些特質個性化,以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抽象表現主義”一語,原指康定斯基和其他一些歐洲畫家的作品,這些畫家以抽象而富於表現性的筆觸作畫,康定斯基約作于1913年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即為一例。1946年,此語被用來稱謂一批二戰期間在美國紐約崛起的波洛克、羅什科和馬瑟韋爾等人,他們也被叫作“紐約畫派”。但這批美國畫家對賦予他們的集體稱號並不滿意,每位畫家都認為自己與同伴不同,各有別人取代不了的特色。

確實,只要將他們的作品對比觀賞,就不難見出他們在風格上和藝術理論上的差異,就如他們之間的相似性一樣明顯。羅森貝格是當時活躍的批評家,他與這群紐約畫家關係密切,可説是其中的一員,他曾機智地説過,這群畫家唯一能達成一致之處是:他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在使用“抽象表現主義”一語時,不能忘記這一點。

然而,在我看來,有一個方面,他們的看法相同:即其作品的意義必須指向共相而非殊相,而其藝術的風格絕對必須是個人的。

馬瑟韋爾所用的主要色彩是黑色與白色。這兩個色彩也構成了他的著名系列作品《西班牙輓歌》的基色。他以黑與白對比象徵生與死這個普遍意義。這個主題反覆出現在馬瑟韋爾的作品中,一經點破,就顯而易見,但對於我們解釋為何《西班牙輓歌》會對我們的視覺産生如此強大的影響力無所助益。馬瑟韋爾的意圖是要我們去感悟,這種影響來自於他個人的獨特心靈與手筆所創造的獨特圖像。

畫家無法回避的一個兩難之境是:藝術家如何能使自己的表現純屬個人而不受其他風格的干預?這個悖論在抽象表現主義畫家身上顯得尤為突出。最佳的出路也許是去審視自己的無意識心靈。不足為奇,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馬瑟韋爾、波洛克、羅什科和戈特利布,儘管畫風各異,無一不把歐洲超現實主義者的“自動主義”視為追求絕對的個人風格的理想手段。“自動主義”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借助這一手段,畫家允許無意識心靈隨機呈現自身,通過自由的聯想而形成圖像。這類産生於無意識的圖畫堪稱“夢中圖像”。誠如馬瑟韋爾所宣稱:“我從不從某個圖像入手,我從一個繪畫觀念,一個通常源於我自己的世界的衝動入手。”

歐美研究馬瑟韋爾的學者,在論述馬瑟韋爾與其他抽象表現主義者的區別時,樂意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強調歐洲藝術對他的影響;二是重在解讀其無意識心靈的軌跡。其實,這兩個方面的匯聚點依然是“自動主義”。佈雷頓在1924年的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中對“自動主義”作了這樣的定義:超現實主義是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藉此人們意欲以寫作或其他方法表達心靈真實活動。它不受任何理性的控制,超越一切審美的、道德的先入之見,僅僅聽憑于思想的自由流動。

當然,純粹表現意識流的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同樣,如果我們糾纏于捉摸不定的“自動主義”,我們永難理解和説明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在策劃馬瑟韋爾展覽的過程中,我試圖從另外兩個角度去説明為什麼馬瑟韋爾有別於其他紐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以及什麼是馬瑟韋爾為20世紀藝術作出的最有意義的貢獻?我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因素鑄成了馬瑟韋爾藝術的獨特品質。首先是他有意識地吸收東方的繪畫觀念,其次是他把版畫藝術視為其全部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西方藝術史上,從一開始就明確自己應畫什麼,如何畫,終其一生而不變的畫家,恐怕只有馬瑟韋爾一人。這不僅與上面提到的兩個因素有關係,而且還要歸功於他所接受的精英教育,以及他在踏上繪畫道路時世界所發生的變化。

馬瑟韋爾堪稱“文人畫家”。他1915年1月24日生於華盛頓州,父親是私立銀行董事長,富裕的家庭為他提供了當時最好的教育條件。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他遊歷過歐洲。讀大學時,他先在斯坦福大學學習藝術,然後轉向哲學,獲哲學學士學位,後即進入哈佛大學哲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裏,他參加了美國哲學家、觀念史研究開創者阿瑟·洛夫喬伊的研究班。洛夫喬伊當時正在講解浪漫主義觀念史,他便指定馬瑟韋爾以德拉克洛瓦日記為材料探究這一課題。

與此同時,馬瑟韋爾還跟隨美國藝術史家夏皮羅研究現代藝術史。正是通過夏皮羅的介紹,馬瑟韋爾結識了從歐洲移民到紐約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夏皮羅建議馬瑟韋爾到庫爾特· 澤利希曼工作室學畫,也許就是在澤利希曼的工作室裏,馬瑟韋爾嘗試了第一件版畫作品。1938年,馬瑟韋爾再次遊歐,經過一年的遊歷,他決定放棄學術而專攻繪畫。翌年,他即在巴黎的雷蒙·鄧肯畫廊舉辦了首次個展。

馬瑟韋爾在1939年辦首次個展,這個年頭不僅對他自己,而且對整個美國藝術都具有象徵意義。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裏,巴黎一直是世界藝術之都。但就在馬瑟韋爾辦展覽之際,英、法介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的藝術家紛紛逃離,奔赴美國紐約。馬瑟韋爾同年也回到祖國,當他在格林尼茨修建了畫室,定居下來時,巴黎的重要藝術家與知識精英都已雲集紐約。正是他所認識的巴黎抽象藝術家威廉·巴茲約泰斯等人將馬氏帶回了紐約的藝術世界,將他介紹給了美國畫家波洛克等人。波洛克也深受歐洲超現實主義影響,徑直將繪畫“行動”本身視為繪畫的內容。此時,佩吉·古根海姆意欲組辦一個“本世紀藝術展”,邀請波洛克和馬瑟韋爾參展。馬氏在波氏的畫室裏創作了他第一幅拼貼畫,後與波洛克的作品一起入選古根海姆展覽。自此以後,馬瑟韋爾迅速崛起,成了“紐約畫派”的中堅力量。他從未停止發明新的繪畫母題與模式,其形式創造力和作品的巨大視覺衝擊力,不斷成為美國畫壇後起之秀的靈感源泉。他的系列作品《西班牙輓歌》無疑是20世紀西方藝術的豐碑之作。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