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解讀大藝博"壟斷"大學生藝術市場背後"野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06 13:50:59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2013年12月20日,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在南豐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時至今日,距離大藝博的完美落幕已經有些時間,在這個錦上添花的節點,在等待大藝博今年的交出的這張成績單的同時,客觀盤點大藝博的碩果之後,不禁想問的是,其實針對“藝術博覽會”的形式和品質,業內對於廣東地區的藝術博覽會的評價一直都示以“默不作聲”的姿態,更有甚者置以否定之聲。在這種如履薄冰的趨勢之上,大藝博卻仍然選擇在廣州舉辦,且堅持辦了兩年,並從一開始就打出旗號“面向全國”,這樣的信心是從哪來的?客觀來講,首屆大藝博最終60%的成交率應該説給了業界一個相對肯定的回應,而記者獲悉,今屆大藝博的成交率目前也一直在更新上漲中,這個局面目前來講對於業內是個很好的聲音。但是,作為一個培養新生力量的活動平臺,將觸角直接伸及院校挖掘優質藝術種子的機制也是比比皆是,如青年100、新星星藝術節、今日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等等,然而大藝博卻選擇以一種“博覽會”的性質整合全國的大學生資源,並且跳過畫廊機制,直接操刀藝術品交易。不論是從模式還是機制,選擇以博覽會形式切入市場始終是一個叫人不解的舉措。尤其大藝博是從屬華藝文化集團的旗下一支,整個集團從拍賣到畫廊,對整個市場的運作是相當有經驗並且成熟的,這樣一個具有眼光和經驗度的文化企業,將大學藝術生這樣一個“初級市場”以博覽會形式進行消費,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這種考慮的基礎是什麼?定位又是什麼?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在第二屆大藝博完美收官之後專訪了大藝博的負責人,華藝文化總裁李峰先生,請他為我們解讀大藝博“壟斷”大學生藝術市場背後的“野心”。

大藝博的目標是培養“中産戶”消費市場

記者:李總您好!今年的大藝博已經完滿落幕了,成交額目前尚在更新且一直在突破,對於這份答卷,您自己滿意麼?

李峰:從今年大藝博的整體情況來講,我個人還是比較客觀的,既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滿意的部分。滿意的是,今年活動的作品品質明顯比去年要好,關注度也比去年上漲,觀展人數和新的購買資金也明顯上升,最後反饋的結果也多了很多肯定的聲音。尤其是省外專程來考察的團隊的,在現場考察之後發出邀請希望大藝博明年可以去到南京等其他城市去舉辦,而省內政要機構也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希望將大藝博的部分作品做後續的展覽項目等等,這是省內外的眼光對於大藝博的肯定。而你剛剛説到成交額,是的,這個成交額目前還一直都在更新中,不停有買家在博覽會之後聯繫我們進行購買。這在去年是沒有的,所以對於大藝博來説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真正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的目標客戶相對去年大幅增長,這一點才是最值得高興的。畢竟大藝博是個有明確針對意象的藝術活動,目標群體的增長對我們來説才是最好的消息。

記者:您剛剛説到一個針對意象的“目標群體”。事實上業內一直很疑惑的是,作為華藝集團這樣一個具有藝術眼光和市場經驗的集團,在廣州這個“藝術博覽會”機制如履薄冰的環境下,將大學藝術生這個初識群體整合以‘藝博會’形式進行推廣和銷售的目的是什麼,信心來自哪?而藝術博覽會其實對應的是藝術消費,那麼大藝博一開始針對的群體是什麼?如何獲知這個市場的存在?

李峰:你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藝術博覽會是一個博覽眾觀的性質,這個遊戲的意義在於大家都可以參與,而不只是一小塊人的奶酪。在這個基礎上,藝博會的目的就是藝術消費,而大藝博的目標就是讓大學藝術生的作品實現直接的藝術消費。在國內藝術市場的行為當中,按照結果來看,收藏可能是最高級別的。只有達到一定藝術價值的作品,才能進入收藏這個級別。下面一個級別是投資,這個情況比較多元化一些——投資的作品不一定是學術價值高的,可能是流通性高的,或者是好賣且回報率高的作品。這是目前國內最直觀的兩個市場。那麼在這兩個市場中間是否有可能存在另外一個市場,一個在收藏與投資之間的藝術消費市場——一二線城市,“中産戶”家庭的藝術消費的市場。這也是大藝博成立之初在思考且這兩屆以來一直在探索的。也就是説,大藝博的目標群體對準的是一二線城市的“中産戶”——包括白領、中産職工、私人業主、小型商戶等等這樣有一定的藝術消費能力、藝術消費需求、藝術消費渴望和相對的藝術審美高度的“中産戶”,當然更多希望是中産戶家庭。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城市生活普遍有所提高,生活水準提高的同時,審美水準,精神需求也在相應的提高,而這種環境條件下的中産戶家庭,他們對藝術審美有一定的要求,不需要非常高價值的學術內質,可是又有相對的審美能力,且不滿足於“文德路”那樣的作品層次,於是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的這批有學養沉澱的藝術學生的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價格不算高,又有一定的學術內質,可以滿足這一群體的購買需求。

對於這樣一個市場的信心,坦白的説在第一屆大藝博舉辦之前,這是我們非常擔憂且忐忑的問題,擔憂的是這個“市場”只是我們臆想出來的市場,它並不存在,是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如果是這樣,“中産戶”消費市場便是海市蜃樓,而大藝博也必將因為意義的缺失而流亡。但是第一屆大藝博的成功舉辦,60%的成交率給了我們信心,讓我們知道這個市場並不是臆想出來的,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只是還是襁褓之中,需要去培養。今年的成交狀況,無疑是讓我們對這個市場更加有信心和把握的。通過這個市場,將藝術的普及面鋪得更廣,真正讓藝術走進生活,是大藝博最終的目標。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