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2014年UCCA春季三大藝術展覽計劃出爐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1-03 09:52:4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步入2014年,UCCA將在春季分別為大家帶來三個精彩的展覽!

 《永生》,2013,裝置,13 x 1.5 x 3.5 m。沒頂公司出品。

展覽: 徐震:沒頂公司出品

日期: 2014年1月19日—2014年4月20日

地點: UCCA大展廳、大堂

藝術家: 徐震

徐震 (1977年生於中國上海) 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標誌性人物之一,他對今天極盡龐雜交匯的全球資訊有著強烈求知欲和獨特的整合能力,廣泛地吸收知識並從中生産跨平臺和跨媒介的作品,是上海藝術界的領軍者和出生於1980年代後的中國年輕藝術家的引路人。本次展覽在UCCA大展廳呈現,包括逾30件裝置、10件錄影、20件繪畫和多件行為作品,從徐震自1990年代末開始的早期個人創作,到2009年創立“生産當代藝術”的沒頂公司並用此身份創作,再到沒頂公司推出的品牌“徐震”專為本展創作的一系列重要新作品。綜合來看,徐震的藝術實踐反映了藝術家個體對於國際當代藝術系統和遊戲規則的持續關注及深刻質疑,而“中國當代藝術”這一標簽是最直接的例證。徐震反覆地探測那些侵蝕觀者的視覺經驗的仲介物,尤其當對像是異質文化時所産生的轉譯問題。展覽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UCCA首席策展人蔡秉橋聯合策劃。

季大純,《瓜葛》,2013,布面丙烯,120 x 110 釐米。由藝術家提供。

展覽: 季大純:無家可歸

日期: 2014年1月19日—2014年5月11日

地點: UCCA 長廊和甬道

藝術家: 季大純

作為中國最具識別度的畫家之一,季大純(1968年生於中國江蘇省)的作品以超現實主義的風格和對當代中國現實的諷刺性批判而著稱。本展是其在中國北京的首次美術館級別的個展,梳理其藝術生涯最關鍵的幾個時期,包括專為本展創作的一系列新作品和過去十年的代表作品,總數近40件,旨在全面呈現這位已經步入創作成熟期的藝術家的繪畫實踐。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季大純的作品在各個展覽中露面,包括象徵性的具象繪畫與強調抽象語言的風景和靜物畫,他一直交替推進著這兩個方向的實踐。在早期作品中,季大純描繪歷史人物、卡通動物、兒童玩具和日常物品,與鮮明的白色背景相映襯。這些熟悉的對象被嵌入一種奇異的視覺錯亂和並置,構成幽默、空想的場景:神秘和乖僻的漫畫或卡通形象,以及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犀利和怪誕的言外之意。畫面形式像單細胞樣本,但活潑生動;似曾相識而又顯得極其疏離,抵制既有的闡釋。本展規避簡單化的歸類,將關注點放在這位藝術家二十年來的創作實踐和藝術語言上,力求呈現其豐富性和多層次的陌生感。

哈姆•范•登•多佩爾,《集合(所有 vs. 任何)》,2013,手工切割聚酯薄膜上紫外列印,直徑100釐米

由藝術家和倫敦Wilkinson畫廊提供

展覽: 後網路藝術

日期: 2014年3月1日—2014年5月11日

地點: UCCA中展廳

策展人: 凱倫•阿契、岳鴻飛

正如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手工藝被新興製造業、 大眾媒體和影像技術所革新換代的必然産物,當代文化在今天最突出的潛藏現實可能是網際網路的無孔不入——從藝術實踐、社會理論到日常語言。 “後網路”一詞並非對應于某個時間概念,而是一種與網際網路共生的意識形態,一種網路思維的方式。在藝術實踐中,“後網路” 的創作意識到了其所存在的網路體系——從觀念、 生産到傳播和接受。人們描述這一現象的專用語匯仍處於萌芽狀態、尚未被普及,本次展覽即是對頗受爭議的“後網路”藝術的一次廣泛調查,或者説,呈現這些以網路核心性為背景的自覺創作。從圖像的質變到文化形態的流通、從參與的政治到對物性的新認識,該範疇提供了更多的介入可能,試圖對網際網路時代的藝術進行再定義。展覽由凱倫•阿契和岳鴻飛策劃。

藝術家/策展人簡介:

 

徐震,1977年出生於中國上海,1996年畢業于上海工藝美校。離開標準化的藝術教育制度後,他決定不再繼續學業,到北京投身於當代藝術的大潮中。1997年回到上海,開始了一系列的藝術實踐。徐震是上海當代藝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在藝術家身份之外,他的工作還涉及策展人、藝評人、企業家和經紀人等多重角色。1998年,徐震作為聯合發起人之一創辦了獨立的非營利機構比翼藝術中心,是上海第一家同類型的空間,這個“實驗室”為年輕的上海藝術家提供展覽機會,通過平面設計、藝術廣告和其他商業服務自負盈虧。2006年,徐震協助創辦了網路當代藝術論壇Art-Ba-Ba (www.art-ba-ba.com),至今仍是中國最活躍的探討及評論當代藝術的平臺。2009年,徐震創立了沒頂公司 (MadeIn),並將個人創作綁定在這個“生産當代藝術的公司”名下。2013年,沒頂公司推出“徐震”這個品牌。 徐震曾獲2004年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最佳藝術家”獎項,並作為最年輕的中國藝術家參加了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 (2001) 主題展。他的創作媒介非常廣泛,包括攝影、裝置和影像等,並將個人的獨特體驗和中國社會政治的姿態反映在作品中。通過在非傳統展覽空間的獨特策劃以及自己創辦的網路藝術平臺,徐震極為有效地擴大了觀念藝術的範疇,並專注于為當今文化和當代藝術的創作和研究提供無限的可能性和空間。其作品在國際各大美術館及雙年展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2001,200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04)、國際攝影中心(2004)、日本森美術館(2005)、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PS1(2006)、泰特利物浦美術館(2007)、倫敦海沃畫廊(2012)、里昂雙年展(2013)等。

季大純,1968齣生於中國江蘇,1993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四畫室,作品在中國、歐洲及英國廣泛展出。曾在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2013)、瑞士伯爾尼美術館(2007)、首爾POSCO美術館(2005)等機構舉辦個展,並參加路德維希科布倫茨美術館(2008)、巴黎馬約爾博物館(2008)、里昂藝術博物館(2008)、薩爾茨堡現代藝術博物館(2007)、廣州三年展(2002)、成都雙年展(2001)和上海雙年展(2000)等重要群展。

凱倫·阿契(Karen Archey),獨立策展人和藝評人,居於紐約。在《Spike Art Quarterly》、《Art-Agenda》、《Frieze》、《Kaleidoscope》、《藝術觀察》(Art Review)和《藝術界》(LEAP)等核心的藝術媒體發表中英雙語的評論專欄,推介最前瞻的西方當代藝術。阿契長期考察及推進網際網路與當代藝術的源研究和關係論,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斯洛伐克國立美術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等國際各大機構舉辦主題講座,並組織及聯合紐約新美術館旗下的網站Rhizome成立了Post-Net Aesthetics委員會。

岳鴻飛(Robin Peckham),獨立策展人和編輯,居於香港。2011年至2013年創辦Saamlung空間並推出一系列藝術項目,曾為包括香港城市大學在內的多家機構組織及策劃展覽。在《Artforum》(藝術論壇)、《藝術界》、《Monopol》、《Yishu》等媒體發表文章,併為上海民生美術館、香港Para/Site藝術空間、北京東八時區(出版)撰寫及編著書籍,包括研究錄影藝術先鋒張培力和建築“干涉主義者”MAP Office的專著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