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UCCA首推日本新銳 金氏徹平呈現"卓之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01 11:11:55 | 文章來源: hiart.cn

金氏徹平(中)與田霏宇就新展“卓之物”進行導覽

雖然這次的個展“卓之物”比原定計劃遲來了近乎大半年,但從展覽效果來看,當事人金氏徹平沒理由不感到驚喜。展覽規模相比之前有所擴大,佔用了UCCA的中央甬道以及中展廳,展出作品也在之前預定的“不巧”、“白色釋放”、“遊戲、舞蹈和建構”等系列的基礎上多出了“幽靈屋”系列,除了金氏徹平代表性的雕塑、裝置作品之外,藝術家的二維平面作品也得到了大面積呈現,還包括兩件記錄創作過程的影像以及一件配合尤倫斯公共教育活動的繪畫裝置。

“這個展覽原本是要在去年年尾做的,但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我們只好推遲了。”UCCA館長田霏宇委婉地説道。對於這一未曾道破的原因,金氏徹平倒是很坦率:“中國和日本的關係怎麼樣,對我而言,並不會有什麼影響。我是以我個人的身份來到中國,希望能夠和當地對話、交流。” 為籌備此次展覽,去年夏天金氏徹平便來到中國在UCCA提供的工作室中進行駐地創作。“不到所在之地,永遠也不會知道作品會最終會是怎樣的。”金氏徹平説自己一到北京,第一件事情就是迫不及待地逛超市和各式商店,在逛的過程中,他可以從中了解當地人們的生活、文化氛圍,在創作中再將這些思考和感受帶入。“中國是個有活力的國家。我在這裡展出的作品,無論是作品尺寸還是數量都超出了我的想像,之前我從未展出過這麼大規模的作品,這或許是中國帶給我的影響。”金氏徹平説道。

金氏徹平的創作通常是以系列命名,即便同一個系列,但因為每到一個地方蒐集的材料是迥異的,作品最終呈現的面貌也便形態各異。在金氏徹平的作品中,來自展覽所在地的日常生活用品,比如説馬桶刷、呼啦圈、晾衣架、廚房刀具、塑膠玩具等等都會成為他作品中材料,經歷一番對物品的結構的重新排列和組合之後,再往上澆上一層白色樹脂,待其乾燥之時,原來的“雜物堆”看起來一如一個外觀順滑的雕塑,單個物品的原貌雖然依稀可辨,但在功用、形狀、意義上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二維平面作品,也是蒐集各式來自漫畫的元素,打亂其原有的語境、文脈之後,再重新匯聚到同一件作品中。“其實與‘白色釋放’系列內涵是一致的。”金氏徹平説道。

而在旁觀者田霏宇看來,金氏徹平在這兩個方面的創作恰好銜接了日本藝術史上六七十年代對物本身的探索以及90年代、2000年初以村上隆為代表的波普藝術這兩個日本當代藝術的潮流,這也是UCCA從眾多的日本年輕藝術家中選擇金氏徹平的緣由。“我第一次看到金氏徹平的作品是在2008年的‘美麗新世界’上,那個展覽是近十年來日本當代藝術群體最大規模的一次在中國亮相。後來參觀世界各地的雙年展也逐步加深了我對他作品的印象。”田霏宇説道,隨後補充稱,此前在UCCA舉辦個展的藝術家僅有宮島達男。

金氏徹平1978年生於大阪,畢業于日本京都市立藝術大學雕塑專業,2003年獲碩士學位,2009年時在日本舉辦對其藝術生涯影響巨大的個展“消解的城市、空白的森林”,是為該美術館舉辦個展的當代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隨後,金氏徹平開始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展覽邀請,一度使得他的工作室始終處於“流動作戰”狀態。日前排在行程上駐地創作計劃就包括有俄羅斯、荷蘭。

有意思的是,在記者去年的採訪中,金氏徹平曾表示所有作品都是因展覽而存在的,展覽一結束作品就將被銷毀。不過現在來看,藝術家改變了主意,金氏徹平表示原本的銷毀計劃主要是基於作品不方便運輸、加之創作本身也是就地取材,也便沒有想過要帶走。或許,“銷毀”的念頭僅僅是出於對作品能否被收藏的可能性的難以預期。再問及時,金氏徹平表示部分作品之後會巡迴至上海繼續展覽,而至於其他的作品該如何處理,他尚未開始考慮。沒準已經有了好的歸宿。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