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屆里昂雙年展:藝術必須讓人思考更遠

時間:2013-12-13 09:50:54 | 來源:今日美術館

資訊>展評>

 

右眼烏青像是被人打了重重一拳的藍 眼珠男人,吹出能夠蓋住整張臉孔的粉色泡泡的女人,身穿粉色襯衣戴著珍珠項鍊,非常具有浪漫古典色彩的麗人,還有一隻沐浴在陽光下的憨態可掬的小豬... 這些在里昂的街頭隨處可見的海報,再配上《Entre-temps...Brusquement, et Ensuite》(《此時、突然、然後》)這樣 的標語,不禁讓人疑惑這到底是什麼?走進仔細一看左上角,原來這些像是會出現在大型商業中心的海報是第十二屆里昂雙年展的宣傳海報。這四張海報都是由來自邁阿密的攝影師Roe Ethridge(羅·艾斯雷齊)所創作,右眼眶烏青的男子是攝影師本人,吹出紅色氣泡和戴珍珠項鍊的女子其實是同一個人,也是攝 影師的妻子。

本屆雙年展從2013年9月15日持續到2014年1月5日,有3個展示平臺:首先是主展,來自12個國家的藝術家的作品在里昂當代美術館 (Le 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制糖廠(La Sucrière)、布魯奇昂基金會(La Fondation Bullukian)、聖賈斯特(Saint-Just )教堂和安提蓋耶醫院鍋爐房舊址(Antiquaille)等不同的場地展出,還有命名為“Veduta”的以里昂60位居民的家作為展覽場地的展示區域。

而參加展覽的70余位藝術家中,有傑夫·昆斯(Jeff Koons)、小野洋子(Yoko Ono)、埃羅(Erró)等知名藝術家,也有年輕藝術家如特 蕾莎·巴格(Trisha Baga)、法國藝術家尼爾·貝魯法(Neil Beloufa)。中國方面,則有沒頂公司、楊福東、楊振中、張鼎等。

“這就像一個遊戲,歐洲廣告裏慣用的伎倆:我們從照片裏猜測這是什麼,但是謎底卻和表面的完全不同。”歷屆雙年展的藝術總監,里昂當代美術館館長Thierry Raspail(蒂耶裏·拉斯帕爾)説道。

在里昂這座古老的世界人文遺産之城,從1991年起每兩年便會舉辦一次關於當代藝術的雙年展。不同於聞名遐邇的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哈瓦那雙年展以 及五年一次的德國文獻展,作為雙年展風潮先驅的里昂雙年展有其獨特之處。無論是不想單純的對藝術家現有作品進行展示,還是反其道而行之對於當今藝術家現狀 的調查,亦或是每三界用作品來回應一個“關鍵詞”的創舉。里昂雙年展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各地雙年展中始終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 Thierry Raspail先生。

于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藝術史博士畢業的他在1984剛到里昂工作時,最重要工作是在里昂成立一個當代美術館。1991年9月,首屆里昂雙年展誕生。到2013年也就是第十二屆,期間經歷了四個關鍵詞:歷史(Histoire),全球 化(Global ),時間性(Temporalité),傳承(Transmission )。“作者”式的策展模式正式開啟,由他本人策劃的頭三屆 里昂雙年展(1991,1993,1995),主要環繞“歷史(Histoire)”這一關鍵詞來進行探索。

“作為頭三界雙年展的策展人,我在思考雙年展在扮演一個什麼樣子的角色。至於為什麼第一個詞是歷史,是因為當時在90年代末期,我們處在歐洲,當時所有的問題都圍繞著歷史的結束這一問題,而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事情有所思考。”之後,里昂雙年展繼續以三部曲般的節奏,邀請不同策展人來策劃展覽。1997 年,第四屆雙年展,在“全球性(Global )”的標題下,他邀請曾主持策劃第五屆德國文獻展(1972)的瑞士籍策展人哈洛德•史澤曼 (Harald Szeemann)來進行策展,而哈洛德·史澤曼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念:“對他者的探索”。

“對於全球化這個第二個關鍵詞,我們處在歐洲,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們要明白‘其他(Les autres)’是什麼。而當時‘全球化’(第二個里昂雙年展關鍵詞)還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

赫拉德·史澤曼首次在歐洲展出了一大批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這也是Thierry Raspail對中國藝術了解的開端)。法國策展人馬爾丹(Jean- Hubert Martin)以“共用異國情調”作為2000年里昂雙年展的主題。這讓歐洲看到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那些被忽視被遺忘的藝術,而中國藝術家也正式進入里昂雙年展的視野。這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都有著紀念性的作用。

2007年里昂雙年展由漢斯(Hans-Ulrich Obrist)與法國策展人莫頓(Stéphanie Moisdon)策劃,他們邀請世界 六十位策展人每人推薦一位藝術家,這對當時全球的藝術狀況是一次做出很好的評估的機會,但是由於彼此缺乏溝通,最終無法做出一個完整流暢的展覽。之後,從 2009年起,華裔法國策展人侯瀚如、阿根廷策展人維多利亞•努斯霍恩(Victoria Noorthoorn)以及今年的挪威奧斯陸 Astrup Fearnley博物館館長冰島策展人古納爾•柯瓦蘭(Gunnar Kvaran),分別對“傳承”(Transmission )這個問題做出詮釋。

“我時常有一個構想,我總結一個詞,這個詞是和當下聯繫的,藝術性的,社會性的,歷史性的。傳承,這並不是一個太聰明(Intellectuel)的詞,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詞彙。這讓我們想到傳統文化,現在問題的完全改變,這不僅是個詞,也是個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好好思考這個詞,什麼是傳承,我們應該傳承什麼,比如中國文化的傳承。這是一個一直在討論的話題,但是從來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

今年的雙年展在傳承的大主題下,策展人古納爾•柯瓦蘭將“敘述”(Récit)作為焦點,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回應。事實上,“敘述” (Récit)在 藝術史上並不是一個新的話題,早在1297年的義大利,Giotto(喬托·迪·邦多納)就發明瞭視覺敘述法,他用繪畫來表現了Saint- François的一生。

在雙年展的現場,隨處可見的影響與裝置藝術,這也是當代藝術一個風潮。華裔美國藝術家Ian Chen表示讓電腦成為“敘述者”,隨意組合他設計的 電影裏面會出現的元素。英國藝術家Ed Atkins用手來表示在不同形態下的低落(Depression)“有一點對現代藝術很重要的就是,網路的普及和發展,網路對社會和藝術層面的影響,一切變得更即時而且瑣碎。我們了解網路也不過十年,我們和大螢幕的關係,和圖像的關係,對話,Photoshop。現在的年輕人的生活和網路上的影像密不可分,而且對於這些東西有巨大的熱情。”在這個後網路時代裏,每個人都是後現代主義藝術家,人們在網上的樣子千奇百怪,紀實,虛構,個人,普遍,高興,悲傷,甚至血腥暴力。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網路上敘述著事情,這些細微的敘述從四面八方發射,從而織成一張夏洛特的網,這裡面真假參半,所有的細枝末節纏纏繞繞。

在里昂雙年展的現場,在一個大廳裏單獨展示著Jeff Koons的作品,門上大大的“禁止拍照”。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巨大的熒光色的雕塑前,一位老師領著一個班的學生在參觀,期間老師問站在角落的另外一個人,這個雕塑最後成交量是多少錢?

無論如何,現代藝術註定和市場價值分不開,Jeff Koons是藝術家明星化的典型代表,其在華爾街的金融經歷,對於自己以及周圍圈子的精心維護,其作品和個人在完美表達當下這個消費社會,可是僅僅只是表現而已。可以説他本身成名的經歷就是一場行為藝術。他本人説,“在這個資本氾濫的社會裏,藝 術品不可避免地要成為商品……我們不要再兜圈子了,還是一上來就當藝術品是商品一樣生産吧。”快速消費不是藝術,藝術不應該變成完全的商品。藝術大眾化並 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絲網印刷出的藝術複製品,而是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服裝變成藝術一樣,藝術要變成“服裝”。

法國著名作家Jean-Christophe Rufin寫過一部小説,名叫《Globalia》。裏面提到由於全球化,最後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一種文明。在當今這個全球化已經普及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情況下,全球化和傳播的雙年展主題,是否意味著沒有界限?當今的世界已經不存在單純的全球化和在地化,全球化與在地化 互相影響,呈現出複雜的局面。

藝術之所以走在前端,是因為她在挑戰當下的秩序和普遍的認知,挖掘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不平凡,光是表達現狀是不夠的,藝術必須讓人思考的更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