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英國藝術史家、漢學家邁克爾·蘇立文逝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30 10:44:47 | 文章來源: 錢江晚報

 

9月28日北京時間10點05分,英國藝術史家、漢學家、中國藝術的摯友邁克爾·蘇立文在牛津大學醫院逝世,床邊放著他與中國太太吳環、好友張大千的合影,享年97歲。在天堂,他終於可以與太太、中國藝術家朋友們再次暢談藝術了。在最近的一次訪問中,蘇立文表示已立下遺囑,在他去世後,個人收藏將全部捐贈給牛津大學博物館。他是英國人,蘇立文是他的中文名字。他曾陸續擔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東方藝術系主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為什麼這位老人對於中國如此重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曾這樣概括:“如果説因為有了斯諾,西方了解了中國革命,那麼因為有了蘇立文,西方了解了中國美術。”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藝術界,蘇立文都相當有名,他是第一個系統地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現代美術的西方人,是西方研究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權威,也是中國20世紀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記憶,被稱為二十世紀的“馬可波羅”。目前,他關於中國藝術最廣為人知的著作《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正再度流行。

今年元宵期間,記者跟隨知名策展人張頌仁、著名書法家王冬齡,在香港大學美術館參加了《欣于所遇——蘇立文與吳環伉儷珍藏的二十世紀美術展》開幕酒會,見到了蘇立文。他一頭白髮,瘦而挺拔的身姿,穿梭在眾多賓客間,無半點老態。而蘇立文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記憶,是今年八月的上海書展“文景藝文季”現場。一個非常強烈的直觀感受是,這位老人有真正的紳士風度,還有敢於直言的膽識,這樣的人今世少有。他以他者之眼,與現場讀者分享20世紀的中國美術。這位老人的觀點,依然值得今天的中國美術界思考。那是一個艷陽高照的下午,在上海思南公館的現場。記者坐在台下左側,可以清晰地看到四五米以外坐在第一排正中的蘇立文,滿頭白髮,不茍言笑。當主持人請他上臺時,他站起身,向右轉過身,向鼓掌著的現場讀者們,來了一個很中國式的抱拳作揖。拄著拐杖,蘇立文在一位美女翻譯的攙扶下,緩緩地走到臺上。雖然他是走在最前面的,但是走到座椅前時,他停下來,側過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請身後的女翻譯先入座,不忘“女士優先”。在發言中,這樣一位97歲的老者很少持陳舊觀點,而是屢屢道出發人深省的新想法,有的現象,是我們尚未覺察到,或覺察到卻沒有當回事的。出身於西方,卻能拋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有色眼鏡,客觀冷靜地看待中國,並如此嚴格要求自己。蘇立文,難能可貴。

蘇立文與中國藝術的結緣富有傳奇色彩。二戰期間,蘇立文以國際紅十字會志願者的身份來到中國,後來又從事博物館與教學工作。在華期間他結識了他後來的中國妻子吳環,並開始接觸中國藝術。他與當時的中國畫家張大千、吳作人、龐熏琴、丁聰等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由此走進中國美術史。抗戰結束後,蘇立文回到英國,一方面學習美術史,另一方面開始20世紀中國美術的研究與著作。在此後60多年間,他出版了多部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著作,成為西方大學美術史的教材,影響深遠,他本人也成為西方學者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的權威。去年,北京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美術史學者展覽《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涵蓋了他一生的經歷和著作,包含大量他與藝術家交往的一手資料和珍貴照片。這是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第一個美術史學者的展覽,也是中國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首個學術研究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