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美術館舉辦美國美術史家蘇立文文獻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2 14:37:4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

2012年9月10日,在第28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該展覽以圖片、手稿、作品和視頻的形式展示了第一位向世界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西方學者、著名美術史家蘇立文的學術人生和重要學術貢獻。此次展覽由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聯合中國美術館和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主辦,也是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成立後推出的第一個學術研究展。作為一種新的展示方式,這個展覽提供了對20世紀中國美術一種新的“視讀”。

此次展覽更是中國美術史研究學者的一次聚會,田黎明、萬青力、邵大箴、金維諾、白瓊娜、范迪安、鄒佩珠、馬書林、諸迪、楊力、水天中、薛永年、張曉淩等學者與96歲高齡的蘇立文教授相聚中國美術館,回憶當年的藝術交往,交流研究心得。

蘇立文:東西方美術交流的使者和橋梁

蘇立文(Michael Sullivan),1916年出生於加拿大,1936年開始進入康橋大學學習建築學,1940年,加入國際紅十字會的英國救濟分隊,前來中國參加抗日救援。到達中國後,先進入華西聯合大學博物館工作並承擔教學任務,還參加了前蜀王建墓的前期發掘測繪工作。在貴陽參加紅十字會的救援工作期間,蘇立文邂逅了陪伴他一生的妻子吳環,他的妻子吳環在他的學術研究和收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蘇立文本人所説,“是環介紹我認識了許多藝術家朋友,若非如此,我永遠只能被當做一個老外而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蘇立文夫婦在成都和重慶結識了許多中國美術家,其中有張大千、傅抱石、龐薰琹、丁聰、吳作人、葉淺予、張光宇、鬱風、雷圭元等名家,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由此走進了中國美術史。

抗日戰爭結束後,蘇立文回到英國,他一方面在英國倫敦大學科陶爾德藝術學院、亞非學院、美國哈佛大學等學習美術史,另一方面也開始了20世紀中國美術的研究與書寫。在此後的六十多年間,他先後出版了《20世紀中國美術》、《東西方藝術的交流》、《藝術中國》等著作,這些介紹20世紀中國美術的著作成為西方大學美術史的教材,也是西方世界了解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窗口,影響深遠,他本人也成為西方學者研究20世紀中國美術的權威,成為東西美術交流的使者和橋梁。

在展覽開幕式上,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如此評價蘇立文:“在西方對20世紀中國美術知之甚少的年代裏,蘇立文獨具慧眼地看到正在發生著變革的中國美術,向世界傳播20世紀中國藝術。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對百年中國美術的深入研究,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回顧蘇立文研究歷程

在新聞發佈會上,展覽執行策展人張苗苗介紹了展覽的主要板塊。展覽分為“來到中國”“結緣中國藝術家”“走進中國藝術史”“南洋之旅”“跨越重洋的橋梁”以及“研究常新”六個板塊,通過大量的圖片、手稿、視頻以及收藏作品展示蘇立文教授從事中國美術研究的歷程。

透過展覽,可以看到,蘇立文在中國美術研究上三個顯著的學術特色,首先,他的目光是極為寬闊的,他的研究在古代中國美術和現代中國美術兩個領域裏穿行,把20世紀中國美術的新變放在歷史的長河中觀照和評價。其二,作為一位西方學者,蘇立文在藝術史觀上難得可貴地排除“西方中心主義”,正確評價20世紀中國美術的文化新質,尤其以比較的視野和方法將中西美術進行比照。在《東西方藝術的交流》這本著作中,他首開美術比較研究的先河,論述了東西方美術不同的文化價值和相互借鑒而形成的創造,評價了中國美術進入20世紀所展開的“美術革命”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美術的發展。在東西方的文化坐標上,他為中國美術的文化價值作出了充分的表述。其三,也是蘇立文治學特色中的特色,那就是他以親歷者的身份走進了20世紀中國美術。從1940年代開始,他與一大批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交往交流,許多結為好友,情誼篤深。這種貼近現實又貼近人的經歷使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也更深入理解了中國藝術家不同個性的藝術趨向,在論述中既見森林,又見樹木,亦史亦論,亦事亦人。帶著對中國的眷戀,他與中國藝術家保持著密切聯繫,不斷地踏訪中國,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更是以欣喜的心情結交了更多的中年和年輕藝術家,由此使得他的研究不斷向當代延伸,在許多著作的再版中不斷加上新的發現和新的思考。

此次展覽還展出了一部分蘇立文夫婦的繪畫藏品,包括齊白石、張大千、龐薰琹、吳作人、傅抱石、丁聰、吳冠中、李可染等人的藝術精品,這些作品也是第一次“回家”展出,與中國觀眾見面。蘇立文夫婦的收藏是在長期與中國藝術家交往中點滴積累起來的,大多為藝術家所贈,含帶著他們與藝術家之間真誠而深厚的友誼。

潘公凱和蘇立文構成中國現代美術研究的兩種視角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是此次國家近現代美術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展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蘇立文與20世紀中國美術”展示的是蘇立文中國美術研究的過程,而“中國現代美術之路”則以文獻展的形式展示了著名美術史家潘公凱教授近年來在中國現代美術轉型課題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課題以現代性理論結構探索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的歷程和發展線索。兩個展覽遙相呼應,相得益彰,以“內”和“外”兩種視野觀照現代中國美術的發展,對創新近現代中國美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啟發意義。

據悉,此次學術研究展將持續至10月7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