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羅瑩線形象當代藝術展于798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9-03 14:29:13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藝術家羅瑩係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士,民盟湖北藝術院副院長。羅瑩曾參加過多項藝術大展。如2011年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中國工筆畫學術聯盟名家邀請展”,2011年北京國貿展覽中心“中國當代工筆藝術成就展”,2011年武漢美術館“羅瑩作品展”,2009年美國內華達大學美術館“來自中國的紙上繪畫——羅瑩作品展”,2009年廣東美術館“兩湖潮流——湖南·湖北當代藝術展”,200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二屆中國國際建築藝術雙年展”,2005年北京中華世紀壇藝術館“漢字藝術大展”。特別是參加了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89現代藝術大展,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中國當代工筆畫是羅瑩 藝術創作的主體,並且創造了一個既屬於她自己也屬於當代藝術史的新形象——“線形象”。

線形象的産生源自於線條的造型語言。羅瑩認為:“線條不僅是形象的表現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成為了一種形象。”羅瑩所説的這個線的“形象”,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線性思維的美學特徵。如書畫同源與骨法用筆, 並且形成了“十八描”的審美圖式,同時也成為了民族審美的心理定式和書畫藝術亙古不變的美學程式,它是否成為複製傳統的一個當代理由呢?羅瑩在她的自述中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有意識地在傳統意味的繪畫中穿插進一些帶有裝飾性的寬線條,這是一種摒棄了手工特點的‘電腦線’,具有顯著的資訊時代的視覺符號特徵。應該説,我所創造的‘線形象’,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勾勒技法和視覺表現效果,它其實是一種文化立場對當下的‘人’的概括。”

按照卡西爾説法,人的世界是需要建構的。羅瑩在她的藝術中以自己創造的線形象詮釋了人的屬性,即人是一種物質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處於物質與精神相互作用中的人,其能動性就在於,人是創造自身的媒介體,而藝術恰恰是人創造自身的一種媒介方式。如何使藝術成為生活在當下創造也在當下的一種文化立場鮮明的表述方式,按照羅瑩的説法:“不斷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新的圖形元素的人,那些代表著時代價值新的視覺創造行為,最終會成為視覺藝術史記載的根本依據。”應該説,羅瑩的藝術理念與創作實踐讓自己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史建立的推進者。

從羅瑩早期的人物工筆畫創作中可以看出,在傳統意味的工筆繪畫穿插一些帶有裝飾性的數據符號的寬線條,這種解構之後的建構當代藝術視覺思維模式的生産,為羅瑩線性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如作品《淑女》、《三寸金蓮》等等。在羅瑩創作的中後期,一個經典的傳統花鳥工筆畫面上,加了一根突兀的紅色或者綠色的裝飾性的寬線條,視覺的衝突更凸顯了傳統文化融入當代語境中的一種藝術的活力與思想的張力。如作品《色不礙墨》、《神彩》等。羅瑩在經典的傳統藝術的戲倣中,傳統畫論的支離破碎、經典名畫線條的改寫、畫面焦糊空洞的出現,在解構了傳統藝術觀念的強權話語的同時,完成了一個具有當代意義的圖像文本的精神定位:即文化的質疑性與批判性是藝術傢具有個人觀念特徵的藝術體系建立的前提。其代表作有《戲倣韓熙載夜宴圖》、《戲倣春遊圖》等。在羅瑩藝術的線性體系中,其作品的“線形象”所創造的“寬線”條,具有資訊工業文明的數據符號特徵,並且覆蓋了不同題材的工筆畫作品中。我們不妨將這種“寬線”稱為代表著資訊工業文明的視覺思維的第“十九描”。

羅瑩作品中第十九描是相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圖式的十八描而言。如果説十八描是中國農耕文明視覺思維的産物,那麼羅瑩作品中第十九描是中國資訊工業文明視覺思維的産物。從十八描到十九描的美學遞進與文化衍生,有著內在的上下文的邏輯關係。羅瑩認為,傳統的線性思維生産出了具有強烈文化底蘊與獨立審美意識的線形象。如何把傳統的線性思維納入當代語境,製造具有當代審美價值的線形象,這是羅瑩能夠創造十九描的藝術精神所在。我們能夠看到的羅瑩作品中第“十九描”的寬線條的人文特徵:內斂而圓潤、凝重而平和,頗有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溫良恭儉讓體現出的東方精神氣質,同時也因具有工業文明數據特徵的資訊符號成為當代藝術語境中獨特的文化氣質。

羅瑩作品線性思維創造的線形象,既是她藝術實踐的結果,也是理論實踐的結果。羅瑩用了十幾年的時間,一直在探索中國傳統線性思維中的線形象産生的社會基礎與文化淵源的關係,羅瑩在讀博士的時候,線性體系的理論框架已經形成,並於2012年年底,正式出版了中國當代藝術理論專著《線形象——中國繪畫的起源與形成》。可以説,羅瑩是一個學者型的當代藝術家。目前,在資本介入後的中國藝術浮躁的大環境中,羅瑩的藝術貢獻不僅僅是她的線性思維創造了線形象的視覺樣式,更重要的是她帶給國人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創造的理性與勇氣。羅瑩,以文化的名義見證歷史,並且把見證歷史的文化擔當視為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並超越傳統,建立個人風格化的線性體系。羅瑩,以藝術的名義創造歷史,並且把創造歷史的藝術擔當視為在延續傳統線性思維的基礎上,建立當代線性思維的中國文化身份。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