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格物致知—中國工筆畫的當代表述"在京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8-30 10:04:25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成為概念的‘工筆畫’,是一種負擔。因為它對‘技術’的強調,容易使觀者忽略繪畫的意義——觀看世界的通道。”(杭春曉)中國工筆畫在傳統意義上似乎擁有不容改變的範圍與定義,尤其北派工筆的富麗華貴與南派工筆的清新野逸已經在傳統畫家們的筆下得到完美演繹。但當工筆畫走入當代,要在當下使之重新激活,並且具有當代性與國際性,這如何可能?這就需要回歸到材質的自然性以及格物方式。所謂“格物致知”是從宋代就開始的對自然物理的“格法”,對自然物象“妙理”的探求。

正是基於對當代工筆畫的梳理和呈現,2013年8月29日,“格物致知——中國工筆畫的當代表述2013”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參展的12位藝術家們從工筆畫創作觀念和表達方式上的變革開始遠遠脫離傳統的概念和慣性思維,他們在藝術上的探索和激活,已經將“工筆畫”這一概念表述出了一種新的文化姿態和藝術價值。

展覽展出了朱偉、崔進、陳子、張慶、姜吉安、呂鵬、金沙、雷苗、張見、高茜、徐華翎、杭春暉等12位藝術家新創作的精品力作60余幅。這些藝術家們一方面保持著較為純粹的工筆語言,另一方面卻突破了傳統工筆畫的創作和觀看習慣,他們的創作在視覺結構、審美意圖上都與傳統意義的工筆畫之間有著清晰的差異。

進入中國美術館5號廳,參展工筆畫作品的柔和氛圍使我們變的安靜,評論家夏可君説:“工筆有一種安眠的詩學,這是由虛化帶來的。”如杭春輝作品中人物面容的虛化與虛白化,張見作品中像失焦帶來物象的虛化,高茜作品中睡衣虛化的暗示與低度的錯覺,張慶作品中被薄紗掩映的動物形象,陳子對女性軀體情態的幻化,雷苗對華燈與花朵重疊在夜景中的幽淡,徐華翎對山水幽淡與人體慾望香韻的暗合,都有一種安眠的詩意在其中。

當代工筆畫還有另一種變化,是對物性的反思,或者對物性與材質關係的表達,並伴隨著圖像的游離。圖像不再是中國傳統圖景,有對西方圖示的挪用,有拼貼或者嫁接,這在金沙、朱偉、呂鵬、姜吉安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給出了獨特的反思視角。這加強了工筆畫“格物致知”的方式,因此帶來一種新的感知模式。

當代的工筆畫藝術家們在傳統文化的當代轉化過程中付出了長期而默默的努力,多年來對於藝術的思考始終保持寬廣和開放的視野。在對中西傳統和全球化進程的連續思考基礎上,避免了工筆畫媒介自身所蘊含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歧途。以拆解、修改、重組的解放意識,來面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景觀統治以及中國殘存的前現代問題。當代工筆藝術家看重工筆畫媒介廣泛的社會基礎和觀念解放潛力,不以繼承傳統為目的,

不以傳統形式語言法則和美學為標準,而是用傳統來參照當下思考,將時代問題與傳統資源碰撞,揚棄、共鳴並展開新的藝術世界。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2013年9月6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