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弗朗西斯·培根中國首展將於年底亮相南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29 16:46:01 | 文章來源: 現代快報

《三聯畫》

《三聯畫》

《喬治·戴爾的頭部研究》

《喬治·戴爾的頭部研究》

培根

培根

生平經歷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年)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成長于英國。

1927年培根離家前往巴黎,參觀了美術館,因此對繪畫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29年,他回到倫敦,在畫室裏用了兩三年的時間使自己成為所謂“二流的裝飾畫家”。同時,不斷實驗水彩畫與素描,他的地毯設計和早期繪畫、水彩,稍具立體主義的風格。早期的培根承襲了畢加索的風格,逐漸在藝術圈中産生了知名度。

1933年,培根一幅《十字架受難圖》被收入象徵當時英國評論界指針性藝術著作的《當代藝術》中,並於1934年舉辦了自己的個人展,然而這一切外部的讚譽並沒有帶給培根以欣喜。培根對自己繪畫能力的有限與不足感到萬般沮喪。他曾宣稱自己受困于畫面表現與真實間難達契合的極大落差之中,並一度放棄繪畫,而回歸到酒吧中。事後,他親手毀去了絕大多數被他評為毫無價值的早期畫作,並對這類早期畫作絕口不提。

20世紀50年代,他以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名畫《教皇英諾森十世》為本,改畫成50多幅《肖像研究》的變體畫作品,這些生動而有力的變形使教皇不可一世的統治變為惡魔的形象。這批作品尺寸較大,表現之鋪陳壯麗,其用色與筆觸讓人想到16世紀威尼斯畫派提香的作品。憑藉繪畫作品的獨創性和有力的風格,培根聲名鵲起。

1992年,弗朗西斯·培根在西班牙馬德里去世,他的作品仍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

畫作特點

弗朗西斯·培根具有廣闊的文化背景,研究過尼采著作、樣式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繪畫,並深受北歐怪誕風格畫家的影響。他習慣使用人物形象作為圖畫設計的基礎,並使畫中可視世界的物體和場景帶上感情色彩。他常從過去大師的畫中選材,然而他對這些題材的態度受制于個人經驗和內在的極度痛苦,這是一種幻滅的、獸性的恐怖感情,反映了當代都市生活的精神危機。

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聯畫》繪于1976年,作品以古代希臘神話為主題,由3幅巨幅畫作組成,中間畫面是一個沒有頭的人被三隻禿鷲環繞,兩側畫面分別為一名面容畸形的男子。這幅作品被專家評價為私人收藏家手中最重要的弗朗西斯·培根的代表作,也被評論界認為是弗朗西斯·培根最好的作品。

《喬治·戴爾的頭部研究》,是弗朗西斯·培根在1967年為其“一生摯愛”的同性戀人喬治·戴爾創作的一幅肖像畫的作品。索斯比拍賣行曾説過:“《喬治·戴爾的頭部研究》是培根對其一生摯愛的戴爾極為罕見和發自內心的描繪,也是培根創作巔峰的一幅代表作。”在他的肖像作品中,一個人的臉總是有點模糊的,好像培根在那張臉上不斷地塗抹、挖洞、打太極、揉麵糰,想一頓揉搓過後,可以把靈魂擠出來。當人們看他的肖像畫時,眼睛似乎可以望得更深,穿過畫面達到自己的內心。

創作主題

弗朗西斯·培根喜歡畸形和病態的主題,最擅長運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根據自己內心的幻象和痛苦,運用漩渦式樣的筆觸,表現被摧殘後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態。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表現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屍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

弗朗西斯·培根的創作過程很特別,他到處去尋找素材,從報紙、雜誌、書籍、照片和電影裏獲得靈感。有些是車禍現場的照片,他喜歡破碎帶血的畫面。培根曾説過:“我始終對於有關屠宰場和肉的畫面很有感覺,對我來説,這些畫面和耶穌受難的一切有緊密關聯。有些動物的攝影作品非常傑出,那是在它們被帶出來宰殺的那一刻拍的,那死亡的氣味。”在培根很多的作品裏,一直都有尖叫聲。“無論是對耶穌受難的誇張變形,還是效倣委拉斯開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畫的一系列習作。那些無聲的畫面很容易讓人産生幻聽,好像在訴説著一種不能承受的痛苦。他的畫像一塊血淋淋的生肉,散發著強烈的氣息。”

市場表現

在2012年2月14日倫敦佳士得拍賣上,弗朗西斯·培根1963年作的油畫 《Portrait of Henrietta Moraes》以2132萬英鎊成交,約合人民幣2.1億元。另外一次令人尖叫的戰績是2008年5月,當西方經濟開始出現低迷時,英國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三聯畫》(Triptych,1976)在紐約的索斯比拍賣會上創下了8628.1萬美元的紀錄。在其後倫敦2008年7月索斯比的拍賣中,培根1967年的作品《喬治·戴爾的頭部研究》再次以1380萬英鎊成交,使他成為繼安迪·沃霍和畢加索之後價格攀升最快的藝術家,同時也是二戰後藝術家中作品價格最高的一位。

從培根的繪畫市場可以看到在當代對藝術理解的一種十分明確的轉變,以前被認為是難以理解的作品現在開始被接受了。培根的繪畫曾經被看成是帶有恐怖的病態,而現在卻被當成是令人興奮的生猛。這種變化與兩種文化潮流有關:一是藝術市場的風向標從紐約轉向倫敦,二是具象畫家正逐步進入前衛經典之中。在過去的幾十年來,像培根這種充滿象徵性內容的具象繪畫在由美國主導的藝術市場上備受冷落,而受到美國投資者青睞的不是格林伯格口味的抽象就是安迪·沃霍式的波普。

近年來,藝術市場對於以培根和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具象繪畫的青睞,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繪畫風格,而且還因為他們的作品推動了當代藝術的社會關注意識、自省精神和在人性層面上的深入探討,他們使具象繪畫進入了前衛藝術的歷史,而且這個歷史還在不斷地被新一代畫家所推動。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英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其作品作為戰後描繪人類形體的力作,在英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都具有獨特的地位。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經過長期策劃和協調,已經正式就弗朗西斯·培根中國首展和借展及合作方達成合作。倫敦時間2013年7月8日,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李小山館長代表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正式簽訂了主辦《向培根致敬》的展覽協議。

《向培根致敬》展覽將於今年12月2日正式揭幕,為英國藝術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中國舉行首次大規模個展。80余幅作品,媒介涉及繪畫、素描、手稿及文獻等,借展自培根在歐洲著名的藏家、英國泰特美術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等,這不僅是培根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也是較為重要和全面的一次。展出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出自培根在倫敦充滿神秘色彩的“馬廄”畫室(7 Reece Mews, London SW7),圍繞這一畫室遺留作品及文獻的考察、展示和研究,産生了當代語境中培根及其影響研究的眾多前沿項目和課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