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公共藝術是美學問題還是社會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7-19 13:29:17 | 文章來源: 南方週末
 


1995年,藝術家克裏斯托和讓娜·克勞德夫婦用防火聚丙烯布料把整個德國國會大廈包裹了起來。在此之前,德國各界討論了整整25 年:是否允許包裹國會大廈?這究竟算不算藝術?最終,“包裹國會大廈”成為柏林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城市行銷。

2008年,天津新航廈主題雕塑《飛翔》落成,48片不同顏色的羽毛組成3面風帆。有官員視察機場,不喜歡《飛翔》的顏色,當下命令拆掉。機場方面解釋説顏色取材于楊柳青年畫,官員答覆:“我不喜歡楊柳青年畫,馬上拆掉!”

“我個人認為,公共藝術在中國不是美學問題,而是社會問題。”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在“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建設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提起這件往事。“在國外三十多萬美元的立項説沒就沒了,這是要追究責任的。中國有些領導把公共空間看作自己家客廳,我需要就要,我不要就拆,這是中國公共藝術面臨的最大困惑。”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品昌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中國公共藝術最根本問題還是領導一個人在拍板。另一方面,領導、老闆們喜歡的,公眾未必喜歡,結果往往也是拆。這次論壇由文化部藝術司、福建省文化廳和漳州市政府聯合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透露,文化部計劃于2014年舉辦“首屆全國公共藝術大展”。

近年來公共藝術越來越成為媒體、網路的熱議焦點,而以非議較多。這些非議中夾雜著明顯的“惡趣味”,卻也不乏耐人尋味的內容。烏魯木齊“飛天女神”雕塑,高約18米,重40多噸,造價不詳。網友稱其體量巨大,醜陋嚇人,旋即被拆除。又有人戲致悼詞,稱女神享年0歲。四川省安岳縣“檸檬仙女”現身街頭,網友稱其“高倣烏魯木齊飛天女神”,是“魔女”。該雕塑頭部尚未安裝即拆除。

不久前,河南偃師龍華歡樂園驚現“大背頭彌勒佛”。園方起初回應,“塑像以遊樂園創始人為原型創作”,數日後又用帆布蓋住了塑像,並對産生的不良影響表示歉意,宣佈進行修整。

最新一起事件,是鄭州一尊投資約1.2億元、高達27米的宋慶齡塑像,尚未完工就被拆除。2011年這尊塑像就曾引起網路熱議,有網友認為那是宋慶齡塑像,而河南宋慶齡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稱“不是宋慶齡,而是黃河女兒”。如今雕像已被拆除,而河南宋基會在其官網、年報中均未披露。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問題的核心在於,空間的分配實際上是權力分配——立項建議是誰提出的?誰授權通過的?誰出的錢?為了讓誰滿意?什麼樣的空間是公共的?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誰説了算?

回顧中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殷雙喜教授把公共藝術分為紀念型、審美型和功能型三種。新中國成立以後,紀念碑是政府投資的主要方向。這種紀念型的公共藝術直接圖解政治,展示立場,以教育和英雄崇拜為主旨。任何意識形態的政府都會大力支援紀念型的公共藝術,使之佔據城市的重要空間和交通節點。西方公共藝術的顯著趨勢是,越來越傾向於藝術審美、生活功能。這並不意味著“打倒紀念碑”,而是多種形式並存,但後者越來越多。殷雙喜展示了美國費城一幅大學生創作的壁畫,內容是防治哮喘,功能相當於中國的衛生宣傳畫,但形式更加生動親切。費城還通過壁畫對老舊住宅進行改造,有棟大樓一面墻上畫著老祖母縫製棉被,“這個題材跟英雄崇拜完全無關,但人情味十足”。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