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從卡塞爾走來:公共藝術給城市帶來什麼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24 09:25:59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汽車廢件組成的巨型機器人“關公”持刀佇立,如鐵水融化形成的不銹鋼猛犸象仰天長嘯,碩大的彩色螞蟻爬滿墻壁,肥胖的裸體巨人正在攀登鋼梯……這是從廈門驅車進入漳州時人們在大路旁能夠看到的幾組場景。6月16日,福建漳州市碧湖生態公園正式開園,與此同時,一個名為“從卡塞爾走來”的漳州國際公共藝術展在此間舉行。當地市民不僅可以漫步于這座大型水濱城市公園之中,還能看到許江、展望、陳志光、繆曉春、牟柏岩、陳文令等29位藝術家帶來的32件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這些讓漳州人感到新鮮的作品因何而來?風格各異的公共藝術如何為市民所接受?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公共藝術又該擁有怎樣的位置?

從卡塞爾走來

2012年,在德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中,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余丁共同策劃了“卡塞爾中國公共藝術展”項目,從卡塞爾市中心廣場到商業步行街、河濱綠地,到處可以看到體量巨大的中國藝術作品。這些中國當代最為活躍的藝術家創作的雕塑、裝置和影像作品與當地的城市建築、自然風光以及普通民眾産生了良好的對話效果,吸引了150萬市民和遊客參觀,成為當地的一大人文藝術景觀。

此次公共藝術展的主要作品便是從去年在卡塞爾展出的“中國公共藝術展”而來,部分作品甚至直接從卡塞爾海運至漳州。此外,通過增補部分藝術家為漳州特別創作的作品,共同形成對漳州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以及展覽場地的“新對話”。

范迪安認為,此次展覽用藝術的方式把卡塞爾和漳州兩座城市聯繫在一起,可以激發人們對藝術與城市建設、藝術與民眾生活、藝術與國際文化交流等問題的深入思考。

展覽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的《共生會否可能(之一)》、雕塑家展望用不銹鋼在石頭上直接鍛造的《飛來石》等引人注目。漳州籍藝術家陳志光則為家鄉特別創作了不銹鋼作品《圓荷瀉露》,漂浮在水岸邊的荷花枝葉映射著天光水影,具有很強的視覺觀賞性和夢幻色彩。牟柏岩的作品《修》依然是他在卡塞爾展出過的大胖子造型,這一雕塑形象曾爬上梯子眺望卡塞爾雙年展,受到當地觀眾熱捧,此時也成為漳州市民爭相合影留念的對象。青年藝術家畢橫的《解·放》則是用變形金剛、機器人與關公形象有機結合在一起,符合年輕一代的機器美學。一件件藝術作品在水岸、草地、景觀中穿插點綴,與城市環境互相滲透、映襯、激發,帶給市民新的參觀體驗。

回歸生活 平等互動

漳州碧湖生態園于2011年正式動工,全部將建成後將成為一個集商業、商務辦公、居住、文化、休閒、娛樂及旅遊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中心區。將大批公共藝術作品置於首次開園的市民生態公園中,當地市民的熱情關注也表現出公共藝術發展的新趨向。

在展出作品中,回歸生活和互動意識都十分明顯。青年藝術家柳青的雕塑作品《G4472》表現出一種對於“景觀社會”的濃縮,他將不同的人群坐在地鐵車廂內的片段場景轉換至公園內的涼亭這一公共空間中,在一個個鮮活的雕塑人物旁,空余的座位留給觀眾,參觀者可以近距離作品接觸,作品也在濃縮整個現實的同時,融入到了現實生活中去。藝術家趙國明將一組變形的鏡子置於公園的廣場中間,人們通常不會質疑鏡面反射出的景象的真實性,但作品中變形的影像則拉開了與人們所謂真實性的距離。趙國明通過藝術作品提出人們對事物判斷偏差的哲學思考,而不少流連于作品前的觀眾,也許會有同樣的思考,也許僅僅體驗其中的樂趣。

陳文令的作品類似于一個中國的亭子,同時又像是一隻復活的猛犸象,藝術家使用冰冷和堅硬的不銹鋼作為材質,塑造出一種富有融化感和流動感的形態,造成了一種視覺衝擊,使靜態雕塑富於動感。展覽舉辦正是漳州雨季,大雨中觀眾站在雕塑下避雨,使公園、藝術和觀眾融為一體,讓記者印象深刻。

城市建設應有美學追求

因為此次公共藝術展覽,漳州與遠在德國的卡塞爾小城建立起了城市友誼,德國小城卡塞爾因五年一屆的藝術文獻展享譽世界,漳州希望在城市公共藝術方面向友城借鑒經驗。展覽舉辦之際,卡塞爾市市長辦公室主任魏爾克特受市長委託向漳州贈送了卡塞爾市市徽、建城敕令和一包來自卡塞爾的花木種子。

關於卡塞爾的城市公共藝術,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西本哈爾教授講述的兩個案例頗為典型。

在1982年的卡塞爾文獻展期間,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提出《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計劃。他在城市廣場上種下了第一棵橡樹,這個象徵性的舉動只是個開始,之後有許多追隨者重復相同的動作,7000棵橡樹被種完時,波依斯已然離世。而如今漫步在這座小城中時,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散落于城市各個角落的波依斯橡樹,每棵橡樹旁都有一塊石磚作為標記,這件最大的公共藝術作品成為了城市中不斷生長著的公共雕塑。

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在卡塞爾留下的一件“鐵鎬”同樣是卡塞爾人的驕傲。在卡塞爾的高地公園中聳立著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大力神雕像,沿著雕像手勢的方向,奧登伯格將一件巨型鐵鎬佇立於城市低谷的河畔,仿佛鐵鎬是遠處山頂的大力神投擲而來。西本哈爾説,二戰時期卡塞爾80%的城市遭到摧毀,如今奧登伯格的作品不僅成為歷史的講述者,警醒人們避免戰爭對城市的破壞,同時也成為新城市建設中的建構者,呈現了一道新的風景。

多年研究城市雕塑的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殷雙喜將如今的城市公共藝術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以傳統的道德教育、英雄教育為中心的紀念碑式雕塑;二是以藝術家為主體,突出藝術探索的審美型雕塑;另一種則是日趨普遍的,逐漸回歸日常、具備一定實用性的生活型雕塑。公共藝術已然超越城市雕塑的範疇,回歸生活的城市公共藝術,正反映著一座城市的審美追求。他指出,回歸到中國的現實,公共藝術不僅是城市藝術氣質的問題,更主要是社會學的問題。

近些年醜陋城雕頻頻出現,一些投資巨大的公共藝術隨意修建、拆除,受到公眾質疑和詬病。公共藝術因何設立?宗旨何在?如何完善決策機制?……這些問題亟須在藝術家、權力部門、公眾之間達成共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