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雕塑觀察:誰來扛中國雕塑的大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9 09:45:2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以青推計劃建立學術範例引導市場

相比青推計劃第一季,第二季有了一些調整,分成兩個板塊:一個叫“進入美術館收藏體系板塊”,希望中國的藝術機構要在他們剛剛成熟、市場價格不是特別高,還有一定對學術需求的時候,對年輕雕塑家的作品進行收藏。其實這部分在第一季的時候也有展開,但並未形成成熟的操作模式。2012年1月8日至2月13日,青推計劃在今日美術館展出,地點在2號館2層和3號館1、2層,如果是商業展覽考慮,那場租費用就是很大一筆開銷,但今日美術館僅收藏了UNMASK、文豪等人的方案,“我覺得這是一個作為學術機構應有的前瞻性,也許五十年後發現他們是最聰明的。”吳洪亮説。

另一個叫“持續性發現新藝術家過程”。唐堯、吳洪亮他們這幾天在看全國各大院校畢業展,希望選擇新的藝術家進入系統,當然也會有部分藝術家因為工作、生計等問題不做雕塑,自然就淘汰了,“整個系統變成一個活水,而且有層次的活水。”

中國雕塑學會希望將青推計劃做成一個學術範例,儘量少受市場影響。同時希望以學術來引導市場,而不僅任由市場炒作,避免造成市場的單一評判標準。

隨著青推計劃的逐步進展,也開始逐步得到了一些成效。參加第二季青推計劃的陳融,此前也參加了第一季的活動,他認為:“這個計劃最大的意義是在於,讓更多的年輕藝術家有信心繼續在雕塑創作這條路上走下去。現在依靠雕塑創作能維持自己生活的人,可能也只有一兩個,我們班有18個人。”這種情況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高校中,都普遍存在。

青推計劃這種重研究、輕市場的選擇,可能並不僅僅是吳洪亮、唐堯、潘松這三位策劃人的個人決定。他們三人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國雕塑學會的理事。中國雕塑學會當年註冊時候的業務範圍是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其組成人員也都是劉開渠、程允賢、王克慶、潘鶴、曹春生等中國老一輩雕塑家,這也就決定是這是一個社會學術團體,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學術”開展、組織的,這個詞也成為在採訪曾成鋼時最多被提到的。

“作為一個學會必須學術立會,有了展覽才能把廣大的藝術家的狀態調動起來,因為如果沒有展覽、作品來説話,就無法開展相關研究,學會存在的意義就是基於雕塑家和作品而存在。” 曾成鋼特別強調説。

在雕塑市場開始逐漸好轉時,中國雕塑學會試圖通過包括青推計劃的項目,建立自身的學術體系,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市場之外建立另外一種標準,雖然這兩者之間並非完全衝突的。“希望年輕藝術家的市場是一個平穩的狀態。如果有學術的引領,藝術家可能會冷靜地對自己有判定,因為學術不僅僅是表揚,很重要是批評,而市場只會告訴你賣不掉,這是不一樣的。”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