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中國雕塑觀察:誰來扛中國雕塑的大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9 09:45:2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6月16日,呈-中國雕塑學會青年推介計劃展(以下簡稱“青推計劃”)暨中國雕塑鑒證備案中心啟動儀式在仁藝術中心舉辦,邀請了蔡志松、陳融、董博泉、金釹、潘松、UNMASK、王立偉、王偉、吳彤、張偉等十位雕塑家參與。作為中國雕塑學會主辦的青推幾乎,與其他青年推廣計劃有何不同?通過青推計劃試圖向建立怎樣的價值評判體系?

青推計劃“再啟程”

“再啟程”,青推計劃負責人之一吳洪亮對此次活動的理解。因為青年推廣計劃2009年由唐堯、吳洪亮、潘松等策劃,“當時找了一個老闆給三十萬,我們最終根據學術標準評選出優秀作品”,中國雕塑學會會長曾成鋼説。展覽此後在常熟、南通、上海、福建、廣東、武漢、四川等地進行巡展。在展覽過程中,金釹、董博泉、陳融、文豪等一批青年雕塑家涌現,這樣的局面也是策劃者們最希望見到的。

“最初中國雕塑學會做青年推介計劃的主要原因還是近十幾年來,沒有出現新的、有影響力的雕塑群體,除了像向京、蔡志松等藝術家個案。”吳洪亮介紹説,而在此之前,雕塑家群都是以群體的形式出現。1992年的“首屆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和1994年的“雕塑1994”展覽,是被屢次提及的兩個展覽,以此為開始,新一代雕塑家也開始建構,傅中望、隋建國、張永見、展望、姜傑等雕塑家成長為雕塑界的主力,很長一段時間內雕塑展覽上都有這幾位雕塑家的身影。

“雕塑人才斷層”,很多人用這句話來形容近十幾年的雕塑界發展狀況,而之所以這種狀況,吳洪亮分析説,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一、雕塑創作的獨立性被今天當代藝術侵吞,開始變得邊緣化,在雕塑面貌不太清晰時,雕塑家好像不是那麼有利;二,雕塑在市場上表現一直差強人意,包括雕塑的創作本身的問題,也有雕塑投入大、週期長、收益少;還有雕塑具有可複製性等因素。”這種問題,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雕塑的創作和發展。而雕塑在當下所處的尷尬局面也是促成青推計劃的重要原因。

“當初我們沒有資金做宣傳,就是請專業的人來看,其次可能利用一些個人資源,因為我做美術館,唐堯老師做刊物時也有很多資源。”他們隨後把50個藝術家的100件作品帶到了全國十個省市的美術館和藝術機構展覽,從常熟到南通到上海,然後去廣東美術館、武漢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四川成都和重慶等地。

“做完之後還是挺有成就感的。”吳洪亮這樣描述。在2011年中國雕塑大展中,30位獲獎藝術家中有11位來自青推計劃,他們很多是80後;而在此之前的2008年首屆中國雕塑大展中,30名獲獎藝術家的年紀都在40歲以上。,“我特別看了在獲獎詞,裏邊特別介紹了青年推薦計劃,我很感動,得到了業界、朋友的支援。” 

所以,順理成章地,中國雕塑學會開始了青推計劃的第二季,第一次展覽選取了青年雕塑家中比較成熟、知名度比較高的十位藝術家,其實這並非策劃人他們最早設想的,“我們計劃第二輪以做小展覽為主,根本不做大展覽,兩三個人的小型展或雙個展。我們希望不斷做這些小的展覽,等可以做大的再做。”因為跟雅昌的合作,所以他們稍微調整了一下展覽思路,但接下來,他們希望還是堅持自己的節奏,以小展覽為主。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