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畫家自己的角度來説好處就是自己來選擇,我們這些人過去都畫過的,現在再畫,年紀大的就少畫一點,要畫的就把需要熟悉的情況打電話都問清楚,不清楚的過去現場再看,好歹也要有生活氣息。這就是我們過去的成果,要畫什麼都要到生活中去,了解之後再概括提煉,藝術性加強。但現在,年紀輕的畫這種人物的都沒有了,一畫都是日本面孔,鼻子尖尖,中國的形象沒有了,都變成了日本、南韓的形象。老畫家很痛心的,我們畫不動了,也要尋找一個題材表達出個意思,畫出來看看究竟怎樣。
藝術評論:您創作的連環畫《紅日》是先有文本再進行創作的,以前創作連環畫也都是從小説改編過來的吧?這對文字和繪畫有什麼要求嗎?
汪觀清:那時候的題材都是政治性很強,看到一部小説,編輯認為可以改編,編好以後還要三審,要領導同意這個內容,強調要政治把關。其次是藝術性,有適合作畫的和不適合作畫的,編好腳本之後交給我們畫家,之後我們再提要求。比如我畫《紅日》是1960年,只有30歲,領導説這個軍事題材你來畫,600幅,畫四本。我要求首先去沂蒙山區,環境要看一下。第二,要和部隊士兵們熟悉一下,知道一些常識,作風要知道,敬禮、跑步、怎麼疊被子,裝彈怎麼裝,要熟悉,畫出來才有味道。第三,那時候的槍支和現在不一樣,有德國式的,有捷克式的,有美式的、蘇式的,我就到北京軍事武器博物館去看,吉普車、炮、坦克,照相機有是有,但不作興用,全部用畫速寫畫下來,那些槍支彈藥都要畫出來。再訪問警備區政委、副政委,他們都參加過萊蕪、孟良崮兩大戰役,是當時的團長副團長。我一共花了九個月做畫畫的準備工作。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每個人全都是穿一樣的軍裝,怎麼來區分人物呢?幾個明顯的代表人物軍長、政委、連長,我都找到原型模特,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誇張,個子大的、高的、瘦的、臉長的、方的、圓的,動作大的小的,有依據後才能創作,做到閉著眼睛,他們在我心裏都有形象出現。我在山裏一呆就是三個月、六個月,當地一些老人以前和國民黨部隊有過衝突,有些是後來想到部隊支援的,他們都陪我在現場看,告訴我當時仗打得多厲害,炮轟了五天,好像他們閉上眼睛心裏都有數,身臨其境。我一口氣把稿子畫好,之後再給他們看,再給部隊看,看下來可以了,再畫正式的稿子。
那些營長、輔導員原來都是打過仗的,一看畫得動作不對立馬趴在地上給你看,槍應該是怎麼拿的——這個東西不能擱在這一邊,跑起來會噶噠噶噠的響,應該拉緊貼緊,跑起來就沒聲音;應該是怎麼進攻的,不是排成一排進去,組進攻,班進攻,排進攻是怎樣的隊形。這些都要知道。就這麼完成了現在的《紅日》。所以很多老首長看了以後都説這畫畫的小子肯定當過兵,打過仗。這是上面佈置下來的任務,執行下去是很苦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都待在山上,我在上海畫圖還有稿費,我畫一張插圖《解放日報》給我20元,那是1960年,我一天可以畫幾張插圖。但這幾個月去考察我沒有一點收入,只有幾塊錢的出差補助。
藝術評論:當時是什麼支援著您畫下去呢?
汪觀清:上面把任務交給你,一方面,你自己要喜歡這個題材才有動力。待在山裏一天吃兩頓,在公共食堂,一頓兩個窩窩頭,沒有蔬菜,要用水都得去山下去挑來用,但我在山裏集中把稿子一口氣都畫掉,沒有干擾,有問題不對再找老鄉核實。回來之後咳嗽吐血,一查是肺病,病歷卡捏在口袋裏,我也不跟別人説,繼續快點完成畫。過了一段時間也就好了,其實就是勞累過度了。
在實踐中學習繪畫
藝術評論:您是什麼時候開始畫連環畫的?畫連環畫經過專門的美術學校學習嗎?
汪觀清:我是20歲開始畫的,我們裏面最小的是16歲開始。我畫的都是現實題材,比如畫軍隊、畫工廠、畫農村、畫碼頭。畫碼頭就在上海黃浦江十六鋪那裏,那邊蘇北人多,我過去都跟他們一起講蘇北話,你得熟悉他們,熟悉了之後他們的舉動都自然了,畫起來也就生動了。到農村,第一件事情跟他們一起幹農活,插秧、翻地,挑水,農民看你挑得好,就不把你當外人了,像自己人一樣,串個門子,畫個速寫畫個頭像什麼的,都是先結緣的。我們去體驗就是向生活學習,從生活中提取形象,從生活中鍛鍊、實踐。
100個畫連環畫的,只有10個是從美術學校出來的,90個都沒進過專科學校。賀友直讀小學,我是讀到中學,20多歲就到出版社開始畫圖,以此為生了,陸儼少也是這樣。沒進過美術學校怎麼辦?派到任務,然後缺什麼補什麼。舉個例子,我24歲的時候畫《斯巴達克斯》,古代人都是裸體,從來也沒見到過。我就去找過去義大利的銅刻、插圖,描寫當時的服裝。就這麼找了一部分資料,按想像當中去畫。解剖沒有學過怎麼辦,我就弄了一面鏡子,對著鏡子畫自己,再請老師來,張充仁給我們上雕塑,顏文樑教我們透視和色彩,賀天健教我們畫中國畫,這些老人都來給我們上課,師資條件好,缺什麼可以補什麼,我不懂透視就學透視,解剖不懂就自己畫一下看看,幾幅畫下來解剖就熟悉了,透視也熟悉了。單位裏請老師來教我們畫素描,本來大家都不懂的,這樣等於進入一個創作學校,一邊搞創作一邊學,就這樣把100個人的畫畫隊伍鍛鍊出來了。今天在上海畫人物畫的這些人都是這裡畫連環畫出來的,陸儼少畫了12本連環畫,他跟我面對面工作三年,100張杜甫詩詞,一下子就畫出來了,後來自己覺得不滿意,他又畫了一遍,這裡面都是創作。再説程十發,畫了30多本的連環畫,他也是從連環畫開始,畫很多速寫之後,再畫單幅畫,劉旦宅也畫了二三十本連環畫。有些人對連環畫的攻擊,看不起,但我覺得連環畫是了不起的,是個“重工業”,單幅的國畫或插圖等畫作都是“輕工業”。像我畫這些花了那麼多的勞動,多少體力啊,日日夜夜都在畫,一天畫十幾個小時。《雞毛飛上天》交給我畫,去採訪,要求七天完成。七天就要完成100多張,這是政治任務,沒有辦法的,只有儘量快。我只好要求在家不上班,用一天去採訪去了解環境、學生,都熟悉好。接下來六天都沒睡覺,日日夜夜地一口氣畫完,交稿之後睡了三天。全中國第一部雷鋒連環畫就是我畫的。
藝術評論:當時您畫雷鋒是用什麼筆法來畫的?
汪觀清:也是用毛筆,線描。雷鋒接下來畫好八連,組織設計,兩個人設計了兩三百幅好八連的畫,送到政治部審,審下來再修改,改到同意為止,後來覺得有那麼多內容講好八連,我們來不及畫,於是就把上海畫得好的人都調過來,把我們設計好的東西推廣下去。我們裏面畫連環畫的人多,但畫色彩的人也蠻多,結果都畫得很好,有畫油畫的、水粉的、木刻的,分開工作一下子兩個月都畫好了。當時宣傳部長張春橋也跟著這個項目,他説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好”你們都畫出來了,但是“為什麼好”不夠,毛澤東思想不夠突出。於是再返工一個月。
藝術評論:那時候畫畫沒有出版的後顧之憂嗎?
汪觀清:那時候我們有工資,工作時間是沒稿費的,夜裏或者週六週日的業餘時間畫,那才有稿費,我們那個時候就忙得不得了,一會兒稿費來了一會兒讓你簽字,資産階級生活用品還是有一點的,高級照相機金錶。當時我們都是20歲左右又喜歡畫畫,有老師教我們怎麼畫,還給我們房子,我們的任務就是到生活中去滾,一步步畫,畫多少就出版,那多好啊。到後來,我沒有辦法不畫了,很辛苦,畫到半夜還要畫,這個報紙也要約稿,那個報紙也要約稿。那時候,國外的歌舞團來演出,報社的人説幫幫忙,讓我坐在前面,畫速寫,看好舞蹈之後畫好交過去,第二天的報紙就見報了。
藝術評論:您當時的工作還可以當照相機。
汪觀清:照相機還沒這個好呢,不止拍,還要印。那麼,我們還是畫畫來得快,還幾組組合在一起。而且照相機貴,兩個人出去一次報道要幾十元。幾十塊錢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可以吃好幾桌酒呢。我們那個時候報社給多少稿費已經無所謂了。
藝術評論:上世紀50年代有一個連環畫創作高峰,“文革”以後也有一個創作高峰的?
汪觀清:“文革”時的創作高峰是有的,很多人都畫了,但是普遍品質不高,有些就是亂畫,就是寫生,沒有看點,粗製濫造,就是“跑馬書”,看的人也沒勁。想看的東西又不允許畫,有好幾年不讓畫家們畫,新人沒有生活又畫不認真,隨便畫,畫數量,因為有稿費,就這麼糟蹋了。所以連環畫是真心需要國家重視,稿費要高一些,條件要好,品質精一點,數量少一點,越來越有人欣賞,才會好。
藝術評論: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擁有連環畫一百零八將的。
汪觀清:上海解放前就有人畫連環畫,老的連環畫都是《三國志》、《封神榜》傳統題材,在上海印刷也方便,弄堂、工廠裏的人都要看。那個時候畫連環畫有一百零八個都在上海人美,我們主要是出年畫、連環畫。連環畫不得了的,一上來就是幾十萬本,還有年畫,過年的時候全中國家家戶戶貼的年畫都是我們畫的,所以我們每一年靜安區的上交利稅是第一名。1956年就上交800萬元,是績效。開始就是上海,上海是連環畫的發源地,後來我們往北京、江西、廣西、天津都宣傳出去,我們教他們怎麼畫,之後才是全國開花。
藝術評論:畫中國畫人物的,好像都有過畫連環畫的經歷?
汪觀清:連環畫不是一個畫種,就是一個形式。既是單幅畫,又是組畫,組畫再多一些、故事連貫一些,進門一張、坐下一張、談話一張、激動的時候一張,最後要走了拿著包一張,在門口送最後一張,這個叫連續。就一張的叫單幅畫,通過兩三幅來表達的是組畫。連環畫其實都是中國水墨畫,最早中國所有畫人物畫的人多數是畫連環畫、學連環畫受影響的。舉個例子,黃胄,在部隊畫連環畫,投稿到人民出版社,被退稿,説品質不好。他的畫法尺寸太大了,我們的連環畫尺寸小,他的大,用報紙剪貼出來,連膠水都在上面,那怎麼行呢?後來我們人美出版社一看説部隊生活描寫多好啊,只要尺寸縮小一點就好了,就給他出版了。你看范曾現在真狠啊,“文革”的時候,他畫批林批孔那麼小的一塊塊“豆腐幹”畫得像啥?!所以你看畫中國人物畫的都是畫連環畫出身。
藝術評論:您怎麼判斷一幅連環畫的好壞呢?
汪觀清:一看就知道的,看有神沒神,精神狀態,有的味道是像的,有的是裝腔作勢的。看畫裏的一舉一動生活氣息很重的,是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藝術加工過的。有些呢,線條都勾得挺好的,但是人都站不穩,沒有重心,人物表情也沒有的,身體表情也沒有的,所有人的表情都像透明的。線條和感情是有關係的,心情不好很沉悶的時候,線條都是垂直的頭髮都是垂直的,沒精神的,那麼開心的時候線條都是擴散開的。所以一看就知道對不對。就跟寫文章只要看個開頭一樣的,有些老先生看畫展,不用看畫的,只要看看線條,這個線條好,這幅畫不錯。線條都畫不好,那畫還有什麼好看的?這個線條都是立得起來的,就像書法有頓筆,有節奏的,線條拖遝,還有什麼可看的?
藝術評論:我看過畫油畫的陳逸飛也畫過連環畫。
汪觀清:連環畫本來是一個連貫性的畫,其實油畫也可以、水粉也可以,版畫、國畫也能畫,各種畫種都可以,只要內容是連續性的。陳逸飛以前畫連環畫是相當認真的。他畫解放南京時,人物手部畫不好,就讓學攝影的同學拍個手的照片,然後放大印出來,就對著照片畫。但是我們畫連環畫的人,這些,都是必須默記在胸的,那年紀輕的人許多東西看都沒看到過。現在美術學校的一些大學生,三天畫一張畫,稿子弄好之後再讓模特樣子擺好,手吊好,衣紋結構再修正,所以人的形象都呆板,線條沒有感情的,結構是對的。但他們腦子裏沒有形象,只想把結構弄好人畫得正確,心中沒底。我們的訓練路數和他們學校的練習是兩回事。
藝術評論: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汪觀清:我們這些人是以畫畫作為職業生存,是愛好畫畫的,哪一方面不明白,就努力去弄明白。舉個例子説,跳水游泳。我們這批人是沒有學過游泳的,下水一定會嗆水,但為了生存,自己努力遊起來浮起來,第二次就知道了,第三次更明白了,在水中學游泳,遊得不好會淘汰。而那些學校,是教育條件好,還沒下水之前學深呼吸,頭怎麼抬,腳要怎麼踩,在陸地上學了半天,都會了,結果下水還是嗆。有些學校請我去給他們上上課,但是我都不去,因為我們的方法是不一樣的。我是主張要給他們創作任務,給你十幅畫去完成,不懂什麼就學什麼,這十幅畫完成的時候,你素描、解剖、光線、生活各方面都學會了。就是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理論與實際脫開就是兩回事了,以後要適應就難了,起點就不一樣了。我們這個方法是中國傳統方法,用西洋方法改造到中國就難了,現在中國人畫的東西多數人就有差距。方法是不一樣的,把西方畫的方式改造中國畫我絕對反對,這個是錯的。現在的趨勢就是畫得看不懂才最高級,那我反過來問你你自己看得懂嗎?你是要創新,但是舊的東西呢?舊的沒有了你還怎麼創新呢?你先要學好舊的,懂了,然後在那基礎上再創新。舊的東西一個腳還沒跨進去呢就説要創新,那只能是騙騙人的。
所以我現在説的畫都是過去的連環畫,確實是有一套經驗,如果缺少生活缺少激情,就叫畫畫的一起去部隊,一起吃飯聊天,讓戰士展示給他們看,需要畫什麼全部都解決,有了激情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歪歪扭扭。連環畫説到底,大部分還是中國畫,在中國能夠欣賞高雅藝術的人不多的,還是屬於比較通俗的,所以我一直強調要雅俗共賞,要是雅到沒法俗了,那也就看不懂了。
藝術評論:最近看到新畫的連環畫雷鋒,真的和過去不一樣了。
汪觀清:是的,一看就沒勁了。還有《十大元帥》系列,我問這個東西有銷路嗎?回答説九個名帥都有博物館紀念館,畫好以後放到那裏去作為紀念品出售,就這樣收回成本的。我也有點想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