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先生認為,作為近40年來活躍又低調的藝術家,楊力舟與王迎春身上彌足珍貴的正是活躍的思維和活潑的創造精神,這種創新精神在二人合作的《太行鐵壁》中有突出體現。《太行鐵壁》吸收了西畫的塊面造型與國畫的大斧劈皴技法,這使畫面同時具備了雕塑的體積感和現代構成法。而楊力舟與王迎春在創新的同時,作品也兼具不變的一面,這種不變表現為作品始終訴説的人文精神——勞動人民質樸純潔的心靈和樂觀豁達的精神世界,領袖們高瞻遠矚的睿智,是二位藝術家創作的永恒主題。
夏碩琦先生圍繞二人的創作,提出了“藝術家應屬於時代”的觀點。他認為只有屬於時代的藝術家才能夠深刻真誠地傳達時代精神。楊力舟與王迎春的作品恰恰表現為文化氛圍、時代精神和時代生活的結合。站在藝術發展史的角度,20世紀的中國人物畫已掀開了中國美術史新的一頁,取得很高成就。而楊力舟與王迎春作為蔣兆和、葉淺予、徐悲鴻等新中國第一代藝術家的學生,在繼承“徐蔣體系”寫實水墨人物畫上又做出新的貢獻——由寫實創作轉向融入寫意精神的巨幅創作。在此期間,他們的思想越來越解放,越來越回歸傳統文化,以寫意精神為主幹吸收各方面營養。這在他們一系列“時代經典”的作品裏都有所體現。
王宏建先生認為,楊力舟和王迎春在八十年代初已經奠定了他們的藝術地位,他們的《太行鐵壁》《黃河三聯畫》等代表作已達到很高成就。特別是《太行鐵壁》呈現出了全新的中國畫樣式。這表明他們在寫意筆墨與現代構成相結合方面已做出大膽而成功地探索。這種探索主要表現為吸收立體主義創作元素,從畫面形式到內容精神,把人物和山完全融為一體,這種大膽的創新在當時思想高度統一的年代是尤為可貴的。
孫克先生從時代精神和鄉土精神兩方面分析了楊力舟與王迎春的藝術,他認為,二人的作品滲透著鮮明的時代精神,而正是特定的歷史時代造就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太行鐵壁》為例,這幅作品從主體到個體人物形象,皆出自藝術家源自內心的真誠表達。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當藝術家不再過多地將創作目光聚焦在歷史題材時,楊力舟與王迎春的鄉土題材的作品仍然繼承了這種真誠,轉為描繪對家鄉熱土的深深眷戀。
劉曦林先生表示,楊力舟與王迎春作為現實主義藝術家,應當錄入中國當代美術史。雖然一些人反對將現實主義錄入當代藝術,但若無視中國當代現實主義繪畫的發展,無視歷史題材創作在美術史上的位置,當代藝術便是虛假且不完整的。楊力舟與王迎春合力創作的《太行鐵壁》、《太行烽火》等作品無疑是中國現代美術史的代表作,他們在美術史上的作用、位置和價值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在多元化的今天,當一些激進的當代藝術家極力否認現實主義,否認主流藝術時,他們的創作便是有力地證明。
呂品田先生認為楊力舟與王迎春的合作創作已成為一段佳話,他們給新中國美術注入了“辯證藝術品格”,這種“辯證藝術品格”體現在描繪宏大的藝術主題、具體的事件、結實的形象塑造和飄逸的用筆方面。這在他們的作品《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種源於新中國美術的創作品格打動了千萬觀眾。如今回望他們的創作,《挖山不止》便是這一品格的典型代表,這幅作品站在現代視角將中國繪畫中諸如筆墨、虛實等要素做出全新闡釋,並且在作品中融入了時間與動感,特別能體現當代品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