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新聞發佈會召開

時間:2013-04-25 11:03:21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發佈會現場

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是一個擁有上百年曆史、被譽為“藝術奧林匹克”和“雙年展之母”的國際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盛事之一。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通常于6月初開始,展期為4至5個月,其主展場為威尼斯島東部的綠園城堡,以及與之毗鄰的軍械庫等場地。自1999年始每一屆威尼斯雙年展除了有特邀策展人策劃的“主題展”之外,更加吸引人眼球還有由各參展國選派的“國家館”展覽,正是這些以國家出發的展覽使威尼斯雙年展成為對當下國際藝術事態最為敏感的風向標。 2003年中國政府以國家身份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但由於“非典”等原因,此次威尼斯亮相未能最終成行。2005年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由現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作為總策展、著名藝術家蔡國強作為策展人的中國館終於落戶水城。至上一屆(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全球共有89個國家參加國家館展覽。

在昨天下午的新聞發佈會上,文化部外聯局謝金英副局長正式宣佈今年中國將繼續以國家館的形式參加第5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屆時將在義大利威尼斯處女花園及軍械庫舉辦“變位——第55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展覽,展出七組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的觀念裝置作品,展出時間為2013年6月1日至11月24日。

此外謝金英副局長還在新聞會現場帶來一個好消息,一直困擾中國策展人及藝術家的指定場地空間限制問題今年將得到根本解決:在與主辦方的不斷協調和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內部空間增容工程已經啟動並於近期完成,平整後的中國館將僅保留一個油罐,屆時展場的室內外總面積將達到1000余平米,為藝術展覽的實施爭取了更多空間。

策展人王春辰:變化中的中國,變化中的藝術

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經專家委員會評選,最終確定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策展人王春辰的“變位”策展方案為中國館的展覽方案。

王春辰首先解釋了“變位”這個不常用到的策展主題詞。他講到“變位”著重強調事物變化的關係,這正是今天的世界寫照,更是中國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社會發展寫照。變位對於文化藝術,意味著創新、創舉、創意,使自身處在變化發展之中。變,是有其根基之變,是遵循創造之變,是守護與發展之變;位,是位置、地位,所處環境和條件,故而“位”因為變而得以改變。“變位”的英文翻譯是“Transfiguration”,這個詞彙最初指基督顯容,進而泛指變化之意,在當代藝術中,又指向跨越生活與藝術間隔的轉化,生活到藝術的轉化,物品到藝術品或行為的轉化,非藝術與藝術之間的轉化等。

在進一步談到自己的策展方案在威尼斯雙年展這個國際平臺上的學術對話意圖時,王春辰認為“變位”對於中國館,是一次中國當代藝術及其文化表達的地理旅行:由中國移向歐洲,出現在文藝復興的義大利,與世界各國同臺展示當代世界文化與思想的多樣性。“變位”針對中國藝術而言,是指中國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實踐,即如何發展中國當代的文化藝術、如何展示、回應、承載、體現中國的文化訴求與價值。同時“變位”也反映著當代國際社會的突出特徵,不僅是中國在巨變,世界也因全球化而改變。藝術的特質之一就是反映、回應時代之變,展示人類的夢想和新的圖像呈現,因為圖像與形象之變和發展構成了人類的視覺文明和知識。變位則意味著變物為形乃成圖像,進而演化為藝術和歷史。

“在今天,當我們面對全球文化對話的現實,我們更要強調文化的創新和變化。”王春辰在結束自己的陳述時顯得沉穩而充滿信心,這也令大家更加期待本屆國家館展覽的表現。

范迪安:這一屆有新的起點,也更加踏實

作為中國館入駐威尼斯雙年展的“開路先驅”及國家館策展人元老級人物,中國美術館范迪安館長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專家委員之一,他作為嘉賓今天下午也親臨現場為本屆展覽團隊助陣送行,並在新聞會現場做了簡短而真誠的發言。

范迪安館長先用八個字概括了今年國家館展覽的一個新起點:“油罐清走,場地變大”。這麼多年來,凡是在中國館軍械庫場地做展覽的策展人和藝術家無不感到“委屈”:展場內部矗立的幾個大油罐對藝術作品展示方式和觀看效果有著嚴重的干擾,但由於主辦方認為油罐同建築物一起都算是工業文明的遺跡,空間改造遲遲無法推進。今年終於在文化部等各方努力下,威尼斯雙年展主辦方花了近20萬歐元整改場地清走油罐,最後僅保留一個作為紀念。“這意味這一屆有新的起點,更大的展覽空間可以讓策展人和藝術家去更自由的展現”范迪安館長感觸地説道。

對大家非常關心的策展人及方案的遴選問題,范迪安館長也簡要介紹了本屆專家委員會評選的情況。作為專家委員,和其他四位專家一樣,要挑選出即能夠與本屆威尼斯藝術展總主題“百科宮殿”相呼應同時又更能夠凸顯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發展藝術特徵的方案並非易事。在入選六個方案中,策展人王春辰以其在策展方案、選擇藝術家以及展示方式這幾方面所體現出的新面貌而最終勝出。不難發現“變位”展覽入選藝術家在組合上比較多樣,有做空間的,做多媒體的,基本都是綜合的媒體,這比較符合媒體時代藝術家對媒體語言的把握的特點。“此外,現在藝術家們的心態更加平和,也更加踏實,具備在話語話題上能夠與國際平臺進行一個前沿的對話的可能”,最後范館長在總結本屆威尼斯國家館策展方案時又用了八個字“組合出陣、前沿對話”。

藝術家:理解策展主題,堅持自主發言

此次展覽共有七位藝術家參加,其中有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將在室內空間展出:繆曉春是新媒體藝術的探索者,他的作品是中國藝術家在當代對歷史文化的觀察與再解讀;童紅生偏愛用日常之物表現自己的內在情感與信仰,其作品《靜物系列》讓信仰符號化,成為了一種文化遺存;王慶松的擺拍攝影可看作是中國現實的擬象,也是轉型中的中國讀書現場和教育景觀的視覺化表達;張小濤是一位跨媒體的藝術家,從早期的油畫創作到現在從事新媒體藝術,以數位藝術探索繪畫語言的可能性,其動畫作品可視為社會變遷和未來前景的寓言。

此外還有三位藝術的作品將在室外部分展出:何雲昌是一位真摯而誠懇的藝術家,他總是借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構想與質問這個世界的表達方式,其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威尼斯的水》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為其社會行為的連續統一體;舒勇關注公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其裝置作品《古歌磚》匯集了藝術家所收集書寫的各種文化現象詞彙,以表達當代社會的生活理念、流行狀態和社會變化的資訊;胡曜麟近年來致力於保護、修復和重建古老中國風格的建築,因為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這些建築物漸漸從我們的視野之中消失。其參展作品《物自體》從外形上象徵性地模倣了羅馬萬神殿的大圓頂,是藝術家再造中國的文化遺産情結。

這七位藝術家都來到了下午的新聞現場,並在現場逐一向媒體介紹自己的作品或想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