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鏡像•韓家英設計展”于CAFA美術館開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4-08 19:50:00 | 文章來源: cafa.com.cn

展覽現場

2013年4月5日,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主辦,華•美術館協辦的“鏡像•韓家英設計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本次“鏡像•韓家英設計展”由王璜生、王序任學術顧問,王璜生、欒倩策劃。展覽通過“設計隱藏的本質”、“身份的緣起”、“視覺的解構與重建”三個單元主題來詮釋韓家英設計藝術創作的歷程,及其所折射出的改革開放30年來深圳的設計發展脈絡。使觀者看到韓家英這一代設計師,對於一種本土立場和身份的努力探索和追求,或者説是一種尋求精神歸屬感的使命感。

下午一點,設計師韓家英親自帶領眾多對設計感興趣的藝術學者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B展廳進行現場導覽。通過作品的詳細介紹使得聽者對韓家英老師作品的由來、過去乃至現在的發展得到進一步地了解與認識。

下午兩點,此次展覽的設計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蔣華任主持人,參與嘉賓包括:王序設計公司創始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王序,本次展覽的主人公韓家英,設計研究者海軍、祝帥、周博,設計師廣煜等等。幾位設計師及設計研究者紛紛發表了對韓家英先生設計作品的看法、見解。從“設計美學論之文學設計美學”、主題“鏡像”、“韓家英與當代中國平面設計”、“設計者”、“發現:中國現代平面設計史研究的語境與途徑”五個層面展開深入探討,對韓家英先生的藝術設計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

通過演講,幾位嘉賓還表達了他們作為設計師及研究者在不同領域中的不同看法,也為此次展覽做了很好的背景鋪墊。而談及今後面向設計的方向、未來、可能性,幾位嘉賓分別以“繼續”、“設計需要不斷地突破思維的極限”、“平面設計的發展需要轉型”、“先做正確再做好”這四個觀點進行了討論,並以此結束了本次研討論壇。

下午五點,開幕式正式開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任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譚平、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王中、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黃建成、著名設計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靳埭強、王序、著名設計師石大宇、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丁長峰、本次展覽的主角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客座教授韓家英等等藝術界學者、嘉賓出席開幕式。其中譚平教授、徐仲偶教授、靳埭強先生、丁長峰先生、韓家英教授先後發表致辭。

譚平副院長在致辭中表示自己和韓家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1995年,中央美術學院設計係成立,當時從北向南走吸取經驗——從中央工藝美院到浙江美院再到特區深圳,當時見到深圳地區的設計工作室很新穎。譚院長提到,多年來,韓家英先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從平面設計到書籍設計。他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具有藝術性的設計展覽——完全脫離了靜止的平面,已經和時間、空間、新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徐仲偶教授表示,此次展覽是韓家英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一個具有學術性意義的展覽。而韓家英老師在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職教已有六年多的歷史,他的教學思路、學術的格局,以至於他把市場和學術之間連通,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教學上,起到了先鋒的作用。

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先生、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丁長峰先生作為韓家英的好朋友、曾任同事,也分別簡要講述了與其相處的經歷,並由衷地祝願其展覽圓滿成功。

最後,韓家英先生作為展覽主人公發表講話,他表示自己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多年,今天能夠以展覽的形式與大家交流感到非常興奮。在此他特別感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及支援他的朋友。

“鏡像•韓家英設計展”作為中國第一個專業平面設計師的個人作品展,以“鏡”呈“像”,溝通古今,從平面、多媒體、裝置等多領域的藝術作品和手跡,到文化的深度感知與藝術的完美表達,全景展示韓家英多年來的設計造詣,立足意境與典雅的藝術高度來反觀當代設計,聚形達意之外,更融入中國當代設計師對傳統文化與藝術審美的思忖與感知,以一個設計者對於藝術的獨到構思和見解,折射中國設計業的成長軌跡和發展歷程。

此次展覽作為韓家英在北京的首個巡展,向觀眾集中展示韓家英 1992-2012這20年間的眾多經典設計作品,包括屢獲殊榮的《天涯》系列海報、《人以食為天》海報、《妙法自然》海報、《字象乾坤》海報、《怡寶》品牌形象塑造、深圳圖書館LOGO等,類別涉及海報設計、書籍設計、VI導視設計、品牌形象塑造、裝置藝術等多個門類的創意表現。除此之外,還將展出近年來韓家英在電影、文學、藝術、時尚等跨領域的新作品。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2013年4月25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