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造假升級:鑒定需要新技術新方法

時間:2013-03-20 15:03:45 | 來源:中國文化報

資訊>展評>

“今天書畫界的情況,論創作,今不如昔;論鑒定,今不如昔;但論作偽,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徐建融曾説。自唐代以來,收藏和造假就伴隨而生,並一直延續至今。

現代印刷、化學、機械等技術的進步,也間接促進了造假行業的技術革命,導致一些以往的鑒定手段失效,尋找新的鑒定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遭遇新“技術問題”

在拍賣公司預展的時候,除了現場觀看外,一些藏家還經常會拿圖錄或現場拍的照片給某位專家看,以確認作品的真實性,為之後舉行的拍賣做準備,這是很多藏家採用的方式。2011年時,藏家楊先生在南京某拍賣行看中了一張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於是我把作品照片發給了研究李可染的專家,得到的回復是100%是真的。於是我就花了幾百萬元買了李可染的這幅作品。”

“取回拍品後,在自然光下打開一看,發現情況不大對。”楊先生要求拍賣公司退畫,但拍賣公司否認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楊先生將這幅字畫送到相關技術部門進行鑒定,後來發現是印刷品。楊先生找到該專家,得到的回答是:“從圖片來看,這張作品100%是真的,至於是印刷品還是原作那是另外一説。”最後,藏家將拍賣行告上法庭,至今這件事情尚未有結論。

其實這樣的案例很多。廣州的林偉(化名)有一幅吳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齊強(化名)的電話,説要借我的這件作品看兩天。因為跟齊強的關係比較熟,之前也有過類似借畫的經歷,都是按時歸還,中間並沒有發生什麼差池,所以就沒多想,直接把作品借給了齊強。”

兩天后,齊強按時歸還作品,林偉當時沒太在意,就把作品收起來了。後來他在某次拍賣會上發現一張跟他的一模一樣的作品,趕緊回家查看自己的那幅作品,“作品的顏色有些不對,其他都還正常,但我心裏始終懷有憂慮,就拿去給鑒定專家看,結果發現這是一件複製品。如果不仔細看,真是以假亂真。”雖然這件事通過協商最後得以解決,但書畫印刷的技術讓林偉驚出一身冷汗,此後他隨身帶著一個50倍的放大鏡,看作品時首先查看是否複製品。

書畫複製技術的進步讓很多鑒定專家都措手不及。“現在在北京就有很多電腦複製、列印的東西,這些是很多博物館的老專家之前所沒接觸過的,如果按照老的鑒定方法去對圖章、氣息、神韻,查著錄等等,都已經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鑒定專家李智勇説,現在吳冠中的油畫或水粉都可以列印出來,而且具有立體效果,現代科技已經到了肉眼無法達到的地步,“我們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現在靠鼻子聞,靠耳朵聽。”


從人工到高科技的産業造假

在百度中輸入“書畫+造假”,得到了724000個結果,足見書畫造假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這也是藝術市場被認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

據多年從事書畫鑒定的蕭平介紹,“傳統造假主要有幾類:一是臨摹,這也是學習中國畫的重要手段;二是仿製,這是最常見的造假手段;第三是向壁虛造,是一種臆造,是技術含量最低的造假手段,但也能騙到人;四就是半成品造假,畫家本人畫到一半,沒有完成,造假者會完成補全冒充,這類作品半真半假,很難鑒定;五是專門針對古代冊頁造假的,稱為“雨夾雪”類,把原本一本冊頁臨摹,以真假交錯方式重新裝訂成兩本冊頁;六是夾生飯,假畫配真題跋或真畫配假題跋;七是畫家本人請人代筆,古今畫家都存在這種現象。”

“以前的造假,如果説是造偽者直接地用水墨來造假,相對來講如果你認真分析的話還是能看出來,但是科技的進步,(讓造假)僅憑視覺很難判斷,除非進行一些破壞性的分析。”收藏家朱紹良説。

現今又出現了浮水印添墨、電腦刻章、裝裱作舊、陳舊宣紙臨摹等科技含量較高的作偽手段。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書畫真偽科學鑒定研究中心主任尹毅本身是一位畫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書畫印刷,曾參與過對黃胄先生一幅作品的複製,“那時的印刷作品會留有網點,如同‘胎記’,是複製品與手繪作品的主要區別,就當時條件來説無法去除。”

不同於以往人工造假的方式,利用現代科技的書畫複製程式是首先進行掃描,採集數據後輸入電腦;隨後把電腦顯示的顏色轉化成印刷色系,即黃、品紅、青、黑四原色;最後就是控制墨滴分佈,列印作品。在印刷過程中,顏色、位置都由電腦程式控制,非常細緻。“我在2006年看到了無網點的書畫複製品,顛覆了我對書畫複製的觀念。”尹毅説。

此後印刷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據了解,2008年顏料噴墨印刷設備由美國惠普公司研製出來,它使用的顏料墨與書畫作品使用的顏料更為相似,可直接印刷在無涂層的宣紙上。微噴技術使得墨點細小,印刷作品的墨點很難被觀察出來。“專門的制假機構還會選擇使用印版印刷。他們通過鐳射製版,再利用相關技術消除網點,使檢測方法抓不到把柄。”長期從事印刷的林詒洪説。

除了對書畫進行整幅複製,現在部分人將書畫家的作品圖像採集後,將其畫面的各個部分進行重新整合,就成為一幅新的書畫作品,濟南市文物商店經理崔明泉介紹,有人將一位書法名家的作品輸入電腦,進行重新的字體組合,就能“創作”出不同的條幅和對聯。據尹毅觀察,書畫印刷在2009年後得到了迅速發展和普及,僅北京開展這項業務的公司就多達百家。

“書畫印刷最重要的是印表機和軟體,一台普通的印表機成本在四五萬元,軟體僅需千元,投資的門檻非常低。”林詒洪説,國內書畫印刷公司多數處於中低水準,其成品散佈在類似北京潘家園這樣的低端市場;高端的印刷公司數量較少,他們的複製成本更多是花在購買或租借昂貴的真作上,往往只進行極少量的複製。


鑒定和造假的“貓鼠遊戲”

造假和鑒定始終是一對難解的命題,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術的升級換代除了直接影響書畫市場外,還對書畫鑒定的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啟功叢稿》、《古書畫鑒定概論》、《古書畫偽訛考辨》、《古代書畫過眼要錄》就是近代書畫鑒定大家啟功和徐邦達等的著述。

“市場的需求和鑒定水準的提高促使造假者不斷改進技藝,書畫、玉器、瓷器都不斷地提高,景德鎮的瓷器以前一眼就看得出來,現在如果不仔細看已經真假難辨,老專家把自己的絕活都告訴人家了,這些鑒定的手段也就失效了。”李智勇説,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相關鑒定書不斷地寫,都是把所有的本事都告訴“老鼠”,貓也就成了“睜眼瞎”。

當然,這種影響並非單向的,造假技術的提高也對書畫鑒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目前出現的書畫複製技術,尹毅也介紹了初步識別書畫複製品的辦法:第一,要在亮光下,最好是陽光下看作品,由於多數印刷書畫的墨色是由彩色顏料墨合成的,因此在陽光下容易看到泛出彩色;第二,由於墨滴非常細,需要用40至50倍的放大鏡,普通放大鏡根本看不出;第三,如果空白部分出現墨點,要特別留意,極可能是製版印刷時留下的墨跡,專業術語叫“臟版”。

很多人覺得在鑒定的過程中,業務水準可能很重要,但這並不是他們最頭疼的,“現在真正的鑒定專業人員越來越不願意從事鑒定,包括我本人在內,因為現在鑒定已經不僅僅是業務上的事情,牽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很多利益方面的問題,有時把握不好還受到一些威脅、警告,因為影響了別人發財,這是很現實的事情。”李智勇説,鑒定機構的人很多都不敢講真話,説話很含糊,這其實是某種暗示,因為有時三四方面的人都在場,不能直接挑明瞭,否則會得罪人。

“我希望能夠建立一種機制,由政府部門來承擔這種壓力,而不是説由具體某個專家來承擔,這個壓力很大的。”李智勇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