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重量級私人美術館爭先登陸上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13 10:26:48 | 文章來源: 上海證券報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勃勃生機中,上海應該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重量級私人美術館厲兵秣馬備戰申城,或可稱得上是具有風向標意義的舉措。

2月26日,“品藏東方——中國經典藝術展”將在上海美術館開幕。作為萬合酒店控股集團的藏品在國家美術館的首次亮相,展覽如策展人李旭所指出的,將回溯中國現、當代藝術中本土審美的源頭,客觀呈現內地及海外華人當代藝術創作的現狀;也像萬合團董事局主席鄭好所指出的,這既是他們15年收藏的重點展示,也是他們正在重點建設的“昊”美術館的初次亮相。未來一兩年中諸多重量級私人美術館將落戶上海,而它正是即將揭開的一系列館藏展的序幕。

展覽凸顯“東方性”

“品藏東方”由著名策展人李旭策展。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參展作品涉及十幾位藝術家,其中既包括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陳逸飛等聞名遐邇的藝術家,也包括周春芽、張曉剛、劉小東、曾梵志等當前十分引人注目的活躍人物,是根據正在積極籌建的“昊”美術館的藏品來挑選的。展品圍繞“油畫的民族化”、“水墨的現代化”、“中國藝術的國際化”到“當代藝術的中國化”等四個話題呈現,這些作品的創作時間跨越了自1980年代初直至今日的30年,用油畫、水墨、雕塑和裝置為媒介,借助寫實、表現或抽象的手法,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反映出中國內地及海外華人藝術家中一部分重要代表的創作成就。

他透露,他是根據藏品來挑選作家作品的。改革開放後,當代藝術經歷過全盤西化的過程,也經歷過“言不由衷”的本土化過程,現在許多藝術家主動思考“東方”。對“東方”主題關注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藝術家一開始關注前衛當代,幾年前也回歸“東方”,包括一些“言不由衷”的人也回來了。但他所關心的,是真正長期堅持“東方”的藝術家。他認為這種選擇本身標示著一種態度,這是中國現、當代藝術發展史中有著特殊意義的學術線索,是曾經被忽視、被爭議又重新被關注的文化創造,也將是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走向未來的必由之路。他希望這個熱身式的展覽能夠成為一種引導性的示範,更願潛心文獻與歷史研究,關注中國當代藝術本體建構的典藏者能夠越來越多,共同推動美術館事業在中國的發展與進步。

“昊”美術館初露崢嶸

坐落于上海浦東張江的“昊”美術館,是具備當代藝術收藏、展覽、研究和教育功能的全新文化機構。鄭好向記者描述了美術館建設的獨特匠心:“昊”美術館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國現當代藝術的收藏與展覽呈現,同時也同步收藏西方現當代藝術,佔地面積7000平方米;還有一部分是古美術館,收藏和展現景泰藍和銀器;佔地2000多平方米。兩個部分在建築空間上分屬兩座大樓:現當代部分在寫字樓世和中心的1-3層,古代部分在萬合鉑爾曼大酒店的4層,酒店大堂則連接兩座主樓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的空間。大樓還有附屬的2萬平方米綠地公園。他還透露,集團的藏品花了15年才形成,約2000多件,可謂規模龐大,內容豐富。現在有了美術館這個自有的、永久性的地方,預計將於2013年在酒店開業時同時開館。

他表示,“品藏東方”意在讓國內外的觀眾對集團的收藏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展覽強調一種國際性的視野,而這也是他們的收藏的特點。這些藝術家有“東方”的感覺、有文化底蘊,也能駕馭西方通用但獨具特色的造型語言,形成一個脈絡。作為學美術的“海歸”,他個人對他們所表達的也是感同身受,所以通過和藝術家、策展人的溝通來舉辦這個展覽,受到場地、時間的限制,只能選一些相對比較典型的藝術家的代表作。不過在今天這個以“東方”為主題的展覽很有現實針對性,提倡的正是當前中國政府要大力支援發揚的文化自主性。

他還表示,國內的一些美術館只關心硬體怎麼大,外表怎麼眩,這種殼體式的美術館自身沒有藏品,今後會貽患無窮。所以他們特別注重收藏。同時他又表示,當前私人美術館面臨的首先是生存的問題。因此,集團的經營戰略是建設最有藝術性的酒店:“舒適一日,藝術一天”,也就是那個“昊”。這樣捆綁式的做法,一方面讓美術館的場地、運營費用有了自有産業的支撐,另一方面讓美術館成為酒店的魅力所在。他透露,集團計劃建設四五個張江那樣的酒店,都會建美術館,只是所收藏、展示的藏品會有所側重。當然,美術館本身會有一個獨立的運作機制。他們會既做好收藏,又做好展覽,發揮其社會效益。

最近一兩年裏,私人美術館將在上海尤其是浦東成批出現。這些美術館會以怎樣的面目亮相?他們的藏品又如何?“品藏東方”展覽是一個序幕。正如鄭好所説的,未來昊美術館開館後,還可以和相鄰的喜馬拉雅美術館、龍美術館互動,甚至可以形成上海一條新的旅遊線路。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