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新聞

風生水起還是舉步維艱:蘇州私人美術館調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07 10:00:26 | 文章來源: 《現代蘇州》

蘇州私人美術館調查

“蘇州有太多文化藝術的精華值得繼承和傳播,而美術館便是繼承這種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蘇州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楊文濤表示,美術館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人們去認識還沒有被注意到的未來的藝術趨向,它應該是引領風尚的標桿。

除了公立的蘇州美術館,如今越來越多的蘇州私人美術館也加入其中,如圓通美術館、本色美術館等等。“私人美術館的出現與增多,促進了藝術從單一到多元化的轉型,是一種藝術繁榮的體現,對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各種美術機構也會慢慢發展豐富起來。”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教授呂勝中這樣説道。

“創辦私人美術館,你可能既是開館長,又是閉館長。”本色美術館館長陳翰星如此調侃私人美術館,在他看來,看似繁榮背後其實也有不為人知的辛酸。創辦一傢俬人美術館不僅僅是關於對理想、藝術的追求與執著,它亦關乎資本、運營等。為什麼要創辦?如何可持續發展?……一個個問題都有待解答。

私人美術館的蘇州活法

“在一個荒島上,什麼都沒有,有兩樣東西讓你選,一樣是饅頭,另一樣是徐悲鴻的畫,你選哪樣?”張辛稼藝術館負責人卜琪明反問記者。在他看來,相關私人藝術機構要遵循“物質第一性”,這是馬列主義的最基本的理論,似乎也是張辛稼藝術館生存的哲學。

張辛稼藝術館,建築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如果單純用來展覽,沒有任何其他營收,對於一個私人美術館來説,意味著什麼?卜琪明回答:“坐等關門。”

本色美術館,建築面積超過8000多平方米。從成立之初,本色美術館館長陳翰星就將其定位在“完全免費的對外開放的公共藝術空間”,基於此,從成立至今,本色美術館就一直在虧。

在蘇州,還有很多像這樣的私人美術館或藝術館,他們是什麼樣的生存狀態?是風生水起還是勉強維持,抑或“一直在虧”?

佈局蘇州

去年,由項麗萍策劃的《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藝術展被《國家美術》雜誌2012年1月刊評為2011年度“十佳”展覽之一。《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曾于去年9月8日在蘇州本色美術館開幕,於是,業界將目光再次聚焦蘇州。不僅僅是這次展覽,像這樣的展覽,自開館以來,已經成為本色美術館的常態。

本色美術館為什麼選址在蘇州?相比蘇州,上海與北京看似有更多的發展契機。“一方面是因為我以前在蘇州讀過書,曾在蘇州絲綢工學院藝術系就讀,我對這裡有感情,另一方面,蘇州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陳翰星告訴記者,那個時候,蘇州還沒有太多私人美術館,私人美術館和公立美術館一樣,都承載著教化觀眾的使命。他以為,一個沒有文化的國家是不會強大的,而他希冀本色美術館能在文化傳播上有所作為。

與陳翰星一樣,文化是吸引諸多私人美術館入駐蘇州的重要原因。圓通美術館名為美術館,其實也可以稱為博物館,這裡既有一些知名大師的畫作,亦有很多其他藏品,其中尤以古代的玉器居多。“這裡以前是圓通古寺,著名的書法家蕭退闇曾住在這裡20年,繪畫大師張大千也曾在此禮佛,這是塊寶地。”圓通美術館館長高炳鑫告訴記者,太湖流域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是他研究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不同特點,他們選擇蘇州,也許就是看中蘇州的獨特文化。”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蘇州美術館副館長、蘇州市文化館副館長、蘇州市名人館副館長)楊文濤表示,蘇州有著2500年的歷史文化,私人美術館要有自己的定位,展覽誰都可以做,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藝術與理想

“我聽説過本色美術館的經營狀況不是很好,不過他們辦的展覽倒不錯,比如去年的《筆墨終結之後:中國式風景》。”在楊文濤看來,美術館是一種西方化的參觀體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它在國內的受重視程度不如國外。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出差到國外,在國外,人們的日常談資中經常會出現美術館,有時斷定你是否OUT了,就跟你聊聊最近美術館的展覽。學校也經常組織學生去美術館看展覽,學生們也非常樂意去。”陳翰星表示,國內外不同的藝術環境也造成了私人美術館的不同境遇。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陳翰星願意去花錢、花精力去辦美術館。

“自己買的地,自己出資千萬,用100多萬塊古老的青磚建這樣的美術館似乎真的也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些藝術與理想。”陳翰星表示,自己幾乎操辦了美術館的整個設計,美術館在功能上有明確的區域劃分,包括入口大廳、主題展區、影像廳等。空間之間巧妙連接而相對獨立,適合大展及主題個展。古木、老磚的大面積應用使整個建築古樸自然,傳統元素與當代觀念在這裡完美結合。

不過,這一切,在他看來都很值得。“建好這個美術館除了理想,也有現實意義。”陳翰星表示,本色美術館與本土及世界各地的藝術機構建立長期溝通與合作關係,定期進行互訪及展覽合作,增進彼此的互相了解。其中駐館藝術家計劃給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國本土的優秀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創作,溝通及展示的平臺。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