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博物館業走上發展快車道,弊端幾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2-04 12:22:55 | 文章來源: 工人日報
多數觀眾還需邁過“文化門檻”

“看博物館的發展繁榮與否,不能光看建了多少個館,而要看有多少人真正用好了這些館。”一些館長表示,目前我國多數民眾對博物館的使用情況尚處於“低層級”階段。

“博物館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因航海大發現、知識第一次大爆炸而興起的,是人類進行自我學習、自我認識、理性思考的一個場所。在發達國家,民眾把去博物館當成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把博物館作為一種知識的課堂,一種人與物、人與歷史靜靜對話的課堂。而在我國,多數人不過是把博物館當旅遊景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曹瑋説。

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蘇東海,曾把這種大眾旅遊性質的參觀,形象地比喻為“蝴蝶轉圈式”、“蜻蜓點水式”——“看看熱鬧,拍拍照片,跟著人流一走一過,浮光掠影,如同逛廟會,進博物館前與出博物館後,他還是原來那個他,沒什麼差別”。

“博物館屬於‘慢餐文化’,需要細嚼慢咽,最好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或者事先做些功課,像蜜蜂採蜜一樣地參觀,否則恐怕獲益有限。”館長們説。

更令一些館長哭笑不得的是,博物館“免票”後出現的五花八門“怪現象”——由於免費後客流量激增,許多博物館內,昔日的安靜已被吵吵嚷嚷的喧嘩聲所取代,有的參觀者因人流密集,看不清展品,情急之中將座椅踩在腳下;有的參觀者將休息長椅當作躺床,旁若無人地酣臥其上;有些館,小商小販混跡其中,四處吆喝叫賣。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市民來此休閒、做操、打太極拳,我們也允許,也歡迎,可博物館畢竟是一個較為嚴肅的公共文化場所,不是公園,不是廟會,入館者還應多注意自身的文明舉止。”郭小淩指出,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對公民文化素質其實也是一場“大考”。

據介紹,免費開放以來,全國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達到4億人次,比免費前增長了50%-70%。“越來越多的人正走進博物館,這無疑是個好現象。博物館是面向大眾的,但需要我們清醒認識的是,現在真正懂得如何享受和使用博物館的,還只是極小一個群體,是少數高知白領,這不是經濟門檻的問題,而是個文化門檻。”受訪館長們一致表示,悉心培養核心觀眾,著力提高國民文化素養,是一項長期任務。

   上一頁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