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標誌著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啟動。
新中國第一次
本次普查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由國務院統一組織、在全國範圍實施、針對可移動文物的首次普查,是在我國文化遺産領域開展的又一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普查時間計劃為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
國務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決定普查重大事宜。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由文化部部長蔡武和國務院副秘書長江小涓,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擔任副組長,中央黨史研究室、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國資委、統計局、宗教局、檔案局、文物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中國科協有關負責同志擔任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國家文物局,由勵小捷兼任辦公室主任。
國家文物局先後組織專門力量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標準規範及實施的技術路線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分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陜西省、北京市朝陽區、山東省青島市開展普查試點。在總結普查試點經驗基礎上,經過研究論證,起草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草案)》。在今天的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與會的14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審議並原則通過了該方案。
文物權屬不改變
本次普查重在現狀調查和文物基本資訊登記,不改變文物權屬現狀。普查登錄的主要內容是文物名稱、類別、年代、外形尺寸、保存狀態、入藏時間、收藏單位名稱等14項基本指標項。
普查中將探索建立國有單位收藏文物智慧財産權等制度,對文物數據使用嚴格管理,確保收藏單位的合法權益。可依法流通的文物,保障其依法流通的權利。普查將全面掌握各類國有單位收藏保管可移動文物的總體情況,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登錄機制,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資訊管理平臺,為科學管理、服務社會奠定基礎。正如文化部部長蔡武在今天的會議上所説:“本次普查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建設和運作可移動文物登錄平臺,健全完善國家文物登錄製度,實現文物的動態管理,並依託平臺提供社會服務。”
他還專門提到了現代科技在工作中的作用。他説,本次普查將依靠“雲計算”等現代資訊技術,在中央建立統一的文物資訊資源系統。這樣“既能提高普查登錄效率,也能實現現有資源的整合,提高使用效益,減輕各級財政投入和維護壓力。”
據了解,目前各部門和單位已有的數據成果,將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導入普查資訊登錄平臺,避免重復工作。如在財政部支援下已完成的“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以及古籍普查、各級檔案館收藏的文物等,由國務院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技術支援,進行數據轉換,導入平臺。
普查範圍是國有單位
今天原則通過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明確,普查的範圍是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全部國有單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動文物,包括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覆蓋19個行業、100余萬家國有單位。
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介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並考慮可操作性,本次普查登錄的可移動文物主要以1949年劃線。包括1949年以前,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史上各時代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産、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此外,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也納入普查範圍。1949年後可移動文物納入普查範圍的有兩部分,一是已進入國有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登記的藏品;二是國家文物局公佈的《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目錄》的書畫藏品。
他還説,關於宗教場所中收藏的文物,經與國家宗教局協商,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場所保存的文物納入普查範圍。圖書館收藏的古籍、檔案館收藏的文物也與文化部、國家檔案局就實施範圍和方式進行了明確。
勵小捷還提到,鋻於我國第一次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考慮到目前的實施能力及可移動文物分佈的複雜性,民間收藏文物暫不列入本次普查範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