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文物商店不是收藏者的首選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29 09:40:1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日前,首屆全國國有文物銷售單位文物交流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據悉,在這個走進市場、展示實力、交流交易的平臺上,參展的34家國有文物銷售單位普遍反映收穫良多。

有關人士透露,“國有文物銷售單位”就是之前人們所説的國有文物商店。引人關注的是,在這個名詞已漸漸淡出大眾視線的今天,他們“抱團取暖”的舉動似乎在向收藏界發出意欲重新回歸的信號。那麼,龐大的民間收藏群體對此怎麼看?文物商店與藏者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展會直面市場

為了參加此次交流會,山西省古玩協會會長崔躍和幾位藏友提前趕到北京。唐代石佛、北宋淳化金幣、明弘治青花纏枝人物蓋罐……這些來自全國各地文物商店的精品,令崔躍等人嘖嘖稱讚。

據悉,這34家參展者都是省級國有文物銷售單位,代表了全國國有文物銷售單位的整體實力。“看得出,大部分參展單位都是經過當地文物局的批准,拿出了一些重要藏品,由此可見他們對這樣一次交流活動的重視。”知情人士説。

據承辦此次交流會的北京文物公司粗略統計,34家參展單位中,有超過1/3在活動中的銷售額達到100萬元以上。他們所展出的瓷器、佛造像、文玩雜項、古董傢具、珠寶等精品,非常受收藏者青睞。

“這其中,玉器、銀飾、蜜蠟、琥珀等雜項小古董最受追捧。”北京市文物公司總經理何小平介紹:“銷售業績十分可觀,不少同行負責人也認為此次交流會很成功。”

據觀察,活動之所以能夠得到熱情回應,除了免票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出於收藏愛好者們對“國有”招牌的信賴。不過,對於參展的國有文物商店而言,借助展會真正接觸、了解市場,這或許是他們此行的一大目的,而並非銷售。

衝突下的不安

不可否認,曾幾何時,國有文物商店在為國家搶救、保護文物的同時,也在文物市場上佔領著“一統天下”的地位。

然而,隨著文物市場的逐漸放開,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今天的國有文物商店似乎已被推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上,最明顯、直接的表現是東西不再那麼好收,與藏者之間的關係變得若即若離。儘管對於老客戶,有文物商店會採用優惠等方式來“挽留”,但不少人還是走出文物商店,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有關文物商店的未來發展,早前業界的權威調查結果顯示,希望與博物館合併或改建為博物館的文物商店佔75%的比例,遠超出第二位的“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還有小部分受訪者認為文物商店應退出市場。

“這至少反映出兩個問題,大部分從業人員對於‘國有’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習慣了‘大鍋飯’。而市場的風吹草動又確實令他們感到不安,非‘轉’不可。”不少市場人士這樣認為。

筆者了解到,當前各地文物公司都完成或者正在進行轉型,其初衷無非是要切合市場。而他們試圖“爭奪”的群體,又有著如何反應?

關係若即若離

作為當今國內藝術品的交易中心,北京擁有一支龐大的收藏隊伍。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大藏家還是收藏愛好者,文物商店都不是他們尋藏的主要渠道。

北京收藏家劉文傑的感受就非常典型。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涉足收藏,他當時從文物商店買到過不少好東西。“那個時候,北京文物商店旗下的各個門市是淘寶‘聖地’,當時很多大藏家都會到這裡來買東西。到90年代初拍賣興起,據説文物商店每年有一兩次從庫中調貨,精品放門市,賣不了的送去拍賣,結果拍賣銷售遠高於門市銷售,而且拍賣需要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索性他們就將更多東西送去拍賣。”而作為藏家,自然是跟著貨走。

知情人士透露,現在浙江湖州的文物商店雖隸屬於當地博物館,經營權卻已然承包給了個人,博物館不參與運作。但是對於出土的文物,一旦被博物館登記造冊,哪怕等級再低,價值再不高,也不會流進文物商店,“就算是爛,也要爛在博物館裏。”

鋻於此,為了生存,文物商店承包者自己不僅需要有一定眼力、一定經濟實力,還需要跑各大展會、拍賣會等,通過這些方式來進貨。

“錢幣價格相對而言透明一些,而文物商店經營者出於對利潤的考慮不大願意涉及這一塊,他們更偏好玉器、瓷器雜項這些門類。”收藏愛好者張宇峰説,“據我所知,近些年來錢幣圈子裏的藏友一般也不跟文物商店打交道。”

事實上,據了解,即便是瓷器、玉器、文玩雜項的收藏群體,交流方式也與張宇峰所説的大同小異。價格偏高、挑選的餘地有限,是造成文物商店與他們漸行漸遠的原因,而這種脫節恐怕還是出自文物商店普遍存在的惜售心理。

“為什麼捨不得賣?現在民眾的收藏意識有了很大提高,他們不可能輕易、低價地把藏品賣給文物商店,博物館更不會讓出館藏。文物不是批量生産的物品,庫房的東西賣一件就少一件。”北京一位文物商店的工作人員坦言。

正是由於政策、體制、現實、觀念引發的系列矛盾,導致文物商店的生存呈現出一種不平衡的狀態,省級文物商店相對還能維持,地市級的情況就不容樂觀了,至於偏遠城市的,要麼半死不活,要麼名存實亡,要麼乾脆消失。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文物商店甚至賣起了紀念品。通過改制,雖然也能吸引一些前來淘寶的人,但多數還是集中在珠寶、玉石等小挂件、小玩意兒上,與民間藏家真正的收藏行為有著一定距離。

可不可以挽回

必須承認,體制下看起來“落後”的文物商店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保真是他們的“殺手锏”,幾乎所有受訪的收藏者對於文物商店這一優勢依然持有很大的信任感。

縱觀各地大大小小的拍賣會,只要打上“文物商店”標簽,或者是表明該藏品曾被文物商店收藏過的拍品,通常都會受到買家關注,這是文物商店一塊無形的“金字招牌”。

另外,與火熱的二級市場相比,文物商店的有些優勢無法取代。比如,拍賣會不能天天拍,文物商店卻是全年營業。拍賣、地攤上陷阱不少,文物商店價錢雖高,但至少買個安心。收藏市場本身就應該是多元化,滿足不同需求的,假設國有文物商店完全撤出市場,少了競爭,不論對民間收藏市場的發展還是收藏者個人來講,藏家們普遍認為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其實,文物商店要走出貨源困境,迎合市場並非沒有先例。據悉,被稱為“華東四星”的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的文物商店,如今仍然能夠從藏家那裏收購來一定的藏品,所辦的展銷會也總會吸引不少藏家。按照無錫市文物商店相關負責人的説法,文物商店應該隨著收藏熱點變化,主動出擊收購文物,包括到國外去買回流文物,再通過舉辦展銷會、競買會聚集人氣,培養收藏群體。

有業內人士還呼籲,文物商店能不能考慮借助自身優勢,為緩解當今民間文物藝術品鑒定混亂的局面貢獻點力量。倘若文物商店能將這一優勢適時地與民間收藏結合,對於宣傳自身、拉近彼此距離都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與其等著改制,不如主動設法先去適應收藏者需求,這才是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十字路口,文物商店該何去何從,如此建言或許是一劑良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