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廣州今年建全國首個乞巧文化博物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30 18:37:07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有“中國乞巧第一村”之稱的廣州天河珠村擬於今年在村內建設國內首個以乞巧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由珠村村內明德堂為核心的周邊古祠堂建築構成,按不同主題分設5個分館。

往昔:景點有限展覽雷同

去年的乞巧節開幕當天,從天河市中心的中山大道前往珠村方向,交通極其擁堵。共有10萬市民來到珠村感受乞巧節節日氣氛。珠村的名氣及人氣都有了,但由於景點有限,市民的主要旅遊景點主要集中在去年新建的珠村七夕文化廣場、乞巧第一村牌坊等。前來珠村市民們也紛紛表示,除了乞巧節廣場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去處。市民普遍認為,珠村景點“可看性”不足。 “珠村的祠堂裏,陳列了一些乞巧作品,但這些作品並不成規模,無法全面了解乞巧文化。”有專家在日前天河區舉行的乞巧文化論證會上表示。此外,珠村的景點,也頗為雷同,“村裏有多個祠堂,都有乞巧作品展示,但基本雷同,缺乏新鮮感。”參觀過去年乞巧節開幕日的一名市民表示。

未來:5座祠堂全面展示

去年乞巧節過後,天河區委區政府就制定了《廣州乞巧文化博物館建設項目工作方案》,並廣泛徵求相關街道、村公司及村民的意見。日前,天河區還多次組織了省市一些對乞巧文化、民俗文化和博物館建設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學者,實地考察了乞巧文化博物館初步規劃的選址,並就博物館定位、運營等問題進行調研。

經過多次論證,乞巧博物館選址定於珠村村內明德堂為核心的周邊古祠堂建築構成,整個博物館將由5個分館構成,即明德堂、纖雲館、巧藝館、金風館、玉露館。在主館明德堂,除可看到傳統“擺七娘”展示之外,還有乞巧文化靜態展示,如通過文字、圖片、視頻、實物等介紹乞巧歷史淵源。在明德堂旁邊,將重修一個風格與之一致的祠堂,這裡將成為傳承乞巧技藝及具有辦公功能的“巧藝館”。德堂後方的仁可潘公祠將升級為纖雲館,作為書畫作品展館。珠村梅隱潘公祠將升級為金風館,主要展示並介紹廣東傳統廣繡、珠繡、絨繡等代表性作品及工藝特點,珠村締長鐘公祠將升級為玉露館,主要作為珠村乞巧藝人工作坊,在這裡可以了解乞巧作品出爐的全過程。

廣州乞巧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覽場所,也是研究和教學活動的場所。它以靜態展覽和動態展示,深入淺出地向市民傳遞著中華七夕文化和廣州乞巧節的內涵。

要將珠村建成乞巧文化地標

天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童慧表示,“乞巧博物館的出現,將讓珠村的乞巧文化展示常態化,將讓珠村成為真正的乞巧文化地標。”

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表示,博物館是歷史文化的空間,博物館的數量和品質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之一,在天河珠村建立全國首個乞巧博物館代表廣州作為現代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民俗文化品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