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劉小東出奇地紅。除了在大眾媒體上頻頻亮相,還登上《芭莎藝術》、《新週刊》封面,原因是他所進行的“劉小東在和田”項目引起眾多關注。
6月22日,劉小東團隊離開畫室,把畫筆聚焦在新疆和田的採玉工身上。他們在和田的河灘上搭起臨時工作室,用素描、日記、油畫和攝影等手法展開項目,一呆就是兩個月。其間由作家阿城擔任顧問的紀錄片團隊全程跟拍。最終,劉小東創作了四幅油畫《東》、《南》、《西》、《北》。
“劉小東在和田”是劉小東這幾年提倡“現場繪畫”的延續。與其他藝術家躲在工作室埋頭創作不同,劉小東喜歡現場寫生,足跡遍及三峽、曼谷、青海、西藏等。他的上一個項目是回到東北老家金城,畫自己的童年夥伴。可以説,劉小東把自己扔進中國現實,用畫筆捕捉社會的變化。他解釋説,“我只是跟著這個社會一起糾結,一起想不通,於是奔赴現場”。
創作有了成果,自然要搞展覽。8月26日傍晚,作為首屆新疆雙年展平行展的“劉小東在和田”展在新疆藝術中心開幕。展覽牽頭人張子康,策展人侯瀚如、歐寧,圈內好友陳丹青、方力鈞等出席了儀式。偌大的展廳裏,劉小東的四幅作品安靜地挂在墻上,除了畫面有射燈的光線外,其餘地方都是暗的,散發著某種神秘感。劉小東説,取名《東》《南》《西》《北》,是指在同一地點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察採玉工人的生活和工作。
展覽吸引不少媒體人士的關注,他們的報道很快傳遍國內外。有人稱讚劉小東為“中國弗洛伊德”———在美術史上,英國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被定位為“突破西方寫實油畫傳統,重新開掘了寫實繪畫”。
劉小東受弗洛伊德影響很深。20年前,他有機會到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看弗洛伊德的原作,震撼之餘,挫敗頓生。回國後,他的創作大膽起來,從室內畫到室外,從畫自我到畫時代,從周圍的小圈子畫到社會大場景。從三峽民工、康巴小夥、童年夥伴,再到如今的採玉工,這些劉小東畫筆下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眼睛呆滯,弱不禁風,仿佛沉澱著人間滄桑。
就在新生代藝術家回避真實沉溺自我時,劉小東卻堅持紮根于現實,“金城小子”開始名滿天下。正如評論家汪民安所説,“劉小東把普通人物及其平凡的日常生活帶入到畫面中來了。在這個方面他不僅是開拓者,而且是最成功的藝術家。如果後世的人們要從繪畫中去了解20世紀末期的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的話,他的作品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窗口。”
有讚當然也有彈。有人認為,劉小東的出發點很好,但“劉小東在和田”這四幅作品無論從色彩、層次到構圖,看上去都很簡單,畫面場景中有採玉工人和一些閒人,人物很少,景色單調,除了河灘就是模糊的沙漠邊緣,並不能反映採玉工的真實狀態。
對於質疑,劉小東有自己的解釋,“他們(採玉工)和金城小子是不一樣的。後者是你小時候的夥伴,他們背後的故事你都知道,這個系列是關於那些挖玉工人。但對繪畫來講,人物背後的故事可能不重要,但這對言説來講很重要。對我來説,面對這些景物,把它畫下來,我的工作就完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