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藏家稱捐贈文物難 博物館:文化傳承捐贈人太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1-06 14:22:49 | 文章來源: 廣州日報

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登錄保存處 施佩瑩:

台北故宮不會給予私人捐贈物質獎勵

台北故宮博物院現有的典藏,除了南遷文物之外,相當數量的藏品來自於受贈和收購。截至今年10月,收購的藏品有一萬多件,而受贈的藏品有4.5萬多件。

台北故宮很少接觸直接的出土品,捐贈品通常經若干藏家收藏過。對於流傳無序,且藏家背景不是非常清晰的文物,我們幾乎不碰。

為了保證入藏文物的貨真價實,台北故宮對受贈文物採取一套非常嚴格的審核流程,分為預審、初審、終審三個階段。預審由各個典藏單位負責,對文物的狀況做全面的了解,包括必要的檢測,將品相不好的藏品排除在外,同時還要確認藏品非偷非搶,身家清白。在此基礎上,權衡台北故宮是否需要這件藏品。如果需要,則進入初審。初審是跨單位的,由院內各個單位的人組成一個委員會,院長會指派一位副院長做主席統籌討論,討論通過之後再進入復審環節。復審委員會的委員是從院外請來的專家。台北故宮每三年聘任一次“徵集審查委員”,聘任人數大於30人。在復審中,院長從“徵集審查委員”中挑選4至7位進行最後把關,三分之二以上贊成才算通過,捐贈品才能真正入藏。

台灣的法律中有相應的規定,捐贈者和機構會獲得減免稅捐的優惠。但就博物館而言,不會再給予捐贈者任何物質上的回饋。並且建館至今,除了捐獻了近400尊佛像的旅日華僑彭楷棟之外,我們也沒有為其他任何藏家設過專館。我們表達感謝的方法,不過是在台北故宮行政大樓與長廊兩側陳設捐贈者簡歷,以及每個月給捐贈者寄一些內部的出版品。

就我的觀察而言,負責任的收藏家並不會為了物質回報而捐獻,他們只是希望自己所珍視的藏品可以得到很好地保存和展示。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劉雙舟:

應儘快出臺私人文物藝術品捐贈制度

對於文物和藝術品的捐贈,在藝術品市場成熟的國家,會有專門的法律、法規進行鼓勵。最主要的方式是稅收方面的優惠。比如,德國規定,對用於公益目的的捐贈,在全部收入的5%以下或者是年營業額的2%以下,可作免稅額扣除。法國政府對於支援藝術事業的捐贈行為分為錢款捐贈和藝術品捐贈,並給予各種稅收優惠,錢款捐贈個人在交納所得稅時,可享受其捐贈總額66%的優惠,藝術品捐贈則可享受財産轉移稅全免的優惠;加拿大對個人公益性捐贈實行的是稅收抵免制度,其中文化性捐贈的捐贈者可以享受兩項稅收優惠,一是可要求相當於贈品公平市場價值金額的稅收抵免,二是所産生的稅收抵免可以用來抵免其所得稅。美國規定,個人捐贈在應繳所得稅額的50%內,可以扣減。各國所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公民的文物藝術品捐贈積極性,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豐富的藏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們的積極捐贈。

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並沒有這樣的規章制度。雖然從理論上説,我們可以借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的規定,該法也規定了“自然人和個體工商戶依照本法的規定捐贈財産用於公益事業,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享受個人所得稅方面的優惠”。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執行,因為公益事業捐贈法沒有區分錢款捐贈和實物捐贈。作為藝術品這樣的實物捐贈,真偽品質和價格核定的問題解決不了,稅收優惠政策很難落實。

我建議儘快出臺關於私人文物藝術品捐贈制度的法規。儘管真偽鑒定和價格核定會是個困擾,但畢竟不是所有捐贈者都需要稅收優惠。如果實在需要,捐贈雙方也可以約定機構來評估。先建立起來的文物藝術品捐贈制度,還能敦促評估、鑒定這些輔助體系的完善建立。

民間收藏中,相當一部分可能來源於窖藏或者墓葬的“非法文物”,捐不出去怎麼辦?這確實是個問題。這樣的捐贈如果被鼓勵,那就是鼓勵盜挖。但這部分文物也不是完全無法進入到博物館。在實踐操作中,可以爭取公安部門的介入:捐贈者先交給公安部門,公安部門收了之後再交給博物館。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